简介
简单使用LLM 是不够的
纯问答的场景只是大模型落地的第一步,还有许许多多场景是需要AI大模型与现实世界进行“连接”才能完成的。我们并不需要一个只知道聊天的机器人“玩具”,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有手有脚”的大模型、能做事情的大模型。比如客户的问题是“退款”,那么客户想要执行退款这个操作,而不是大模型提供一堆退款的规则和步骤,因为绝大多数的人对于很长的文字是很难完全有耐心能阅读下去的。试想一下,当你躺在家里的床上准备睡觉的时候,突然发现窗帘没有关上,如果这时候跟大模型说“请帮我关闭我家的窗帘”,其实我们并不想听到大模型回复了一大段的“关闭窗帘的步骤”,如果大模型真的像一个人一样能够完成这件事情,那该有多酷!甚至当你说出一些稍微复杂指令,比如“窗帘不用全部关上,给我留一个缝”,如果大模型也能“理解”并且能自动将“留一个缝”这种自然语言转换为控制“窗帘闭合百分比”这样的一个量化参数并且真正将窗帘关闭到合适位置的时候,那么大模型才真正能在各行各业的落地中带来一波大的浪潮。
目前的大模型一般都存在知识过时、逻辑计算能力低等问题,通过Agent访问工具,可以去解决这些问题。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实体。本质上还是prompt工程,通过Prompt去驱动模型进行 计划和工具调用。PS:你知道一个工具的存在,约等于你会调用这个工具;你会调用这个工具,约等于你会学习使用这个工具;会学习这个工具,约等于你已经会用这个工具;所以,你知道工具的存在,约等于你能把这件事做出来。搜索高于学习, 学习高于熟练。
吴恩达:目前,我们使用大语言模型的主要方式是一种non-agentic工作流程,即您输入一个提示,模型就生成一个回答。这有点像让一个人坐下来一次性从头到尾编写一篇文章,而不允许使用退格键,尽管这样做很难,但大语言模型的表现出奇地出色。相比之下,代理工作流程看起来是这样的:首先,让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写一个文章大纲,如果需要进行网络研究就先做研究,然后写出第一稿,然后阅读并思考需要修订的部分,再修改这一稿,如此循环往复、迭代多次。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种做法可以带来显著的改进效果。我自己在使用这些代理工作流程时也感到非常惊讶,它们工作得如此之好。研究发现,GPT-3.5使用零样本提示时只有48%的正确率,GPT-4提高到了67%。但如果在GPT-3.5上使用一个代理工作流程,它的表现实际上比GPT-4还要好。如果在GPT-4上使用代理工作流程,它的表现也非常出色。这意味着采用代理工作流程对于构建应用程序至关重要。不过我们需要改变一种习惯,那就是习惯了在提示语言模型后立即获得响应。在代理工作流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能够耐心等待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才能得到响应,就像我们交代任务给人时需要适当地等待一段时间再进行检查一样。
langchain使用
在chain中,操作序列是硬编码的。智能体通过将LLM与动作列表结合,自动选择最佳动作序列,从而实现自动化决策和行动。Agent在LangChain框架中负责决策制定以及工具组的串联,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决定调用哪个工具。通过精心制定的提示,我们能够赋予代理特定的身份、专业知识、行为方式和目标。提示策略为 Agent 提供了预设模板,结合关键的指示、情境和参数来得到 Agent 所需的响应。具体的说,Agent就是将大模型进行封装来简化用户使用,根据用户的输入,理解用户的相应意图,通过action字段选用对应的Tool,并将action_input作为Tool的入参,来处理用户的请求。当我们不清楚用户意图的时候,由Agent来决定使用哪些工具实现用户的需求。
自定义tool 实现
from langchain.tools import BaseTool
# 天气查询工具 ,无论查询什么都返回Sunny
class WeatherTool(BaseTool):
name = "Weather"
description = "useful for When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def _run(self, query: str) -> str:
return "Sunny^_^"
async def _arun(self, query: str) -> str:
"""Use the tool asynchronously."""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BingSearchRun does not support async")
# 计算工具,暂且写死返回3
class CustomCalculatorTool(BaseTool):
name = "Calculator"
description = "useful for when you ne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ath."
def _run(self, query: str) -> str:
return "3"
async def _arun(self, query: str) -> str:
raise NotImplementedError("BingSearchRun does not support async")
# 这里使用OpenAI temperature=0,temperature越大表示灵活度越高,输出的格式可能越不满足我们规定的输出格式,因此此处设置为0
llm = OpenAI(temperature=0)
tools = [WeatherTool(), CalculatorTool()]
agent = initialize_agent(tools, llm, agent=AgentType.ZERO_SHOT_REACT_DESCRIPTION, verbose=True)
agent.run("Query the weather of this week,And How old will I be in ten years? This year I am 28")
# 执行结果
I need to use two different tool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Action: Weather
Action Input: This week
Observation: Sunny^_^
Thought: I need to use a calculator to answer the second part of the question
Action: Calculator
Action Input: 28 + 10
Observation: 3
Thought: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Final Answer: This week will be sunny and in ten years I will be 38.
LangChain Agent中,内部是一套问题模板(langchain-ai/langchain/libs/langchain/langchain/agents/chat/prompt.py):
PREFIX =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s best you can. You have access to the following tools:"""
FORMAT_INSTRUCTIONS =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Question: the input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Thought: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what to do
Action: the action to take, should be one of [{tool_names}]
Action Input: the input to the action
Observation: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 (this Thought/Action/Action Input/Observation can repeat N times)
Thought: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Final Answer: the final answer to the original input question"""
SUFFIX = """Begin!
Question: {input}
Thought:{agent_scratchpad}"""
这个提示词就是 Agent 之所以能够趋动大模型,进行思考 - 行动 - 观察行动结果 - 再思考 - 再行动 - 再观察这个循环的核心秘密。有了这样的提示词,模型就会不停地思考、行动,直到模型判断出问题已经解决,给出最终答案,跳出循环。
通过这个模板,加上我们的问题以及自定义的工具,会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后面是增加的注释)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s best you can. You have access to the following tools: # 尽可能的去回答以下问题,你可以使用以下的工具:
Calculator: Useful for when you ne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ath.
# 计算器:当你需要回答数学计算的时候可以用到
Weather: useful for When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 天气:当你想知道天气相关的问题时可以用到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 请使用以下格式(回答)
Question: the input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 你必须回答输入的问题
Thought: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what to do
# 你应该一直保持思考,思考要怎么解决问题
Action: the action to take, should be one of [Calculator, Weather] # 你应该采取[计算器,天气]之一
Action Input: the input to the action # 动作的输入
Observation: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 动作的结果
... (this Thought/Action/Action Input/Observation can repeat N times) # 思考-行动-输入-输出 的循环可以重复N次
Thought: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 最后,你应该知道最终结果了
Final Answer: the final answer to the original input question # 针对于原始问题,输出最终结果
Begin! # 开始
Question: Query the weather of this week,And How old will I be in ten years? This year I am 28 # 问输入的问题
Thought:
我们首先告诉 LLM 它可以使用的工具,在此之后,定义了一个示例格式,它遵循 Question(来自用户)、Thought(思考)、Action(动作)、Action Input(动作输入)、Observation(观察结果)的流程 - 并重复这个流程直到达到 Final Answer(最终答案)。如果仅仅是这样,openai会完全补完你的回答,中间无法插入任何内容。因此LangChain使用OpenAI的stop参数,截断了AI当前对话。"stop": ["\nObservation: ", "\n\tObservation: "]
。做了以上设定以后,OpenAI仅仅会给到Action和 Action Input两个内容就被stop停止。以下是OpenAI的响应内容:
I need to use the weather tool to answer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alculator to answer the second part.
Action: Weather
Action Input: This week
这里从Tools中找到name=Weather的工具,然后再将This Week传入方法。具体业务处理看详细情况。这里仅返回Sunny。 由于当前找到了Action和Action Input。 代表OpenAI认定当前任务链并没有结束。因此向tool请求后拼接结果:Observation: Sunny 并且让他再次思考Thought。开启第二轮思考:下面是再次请求的完整请求体: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s best you can. You have access to the following tools:
Calculator: Useful for when you ne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ath.
Weather: useful for When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Question: the input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Thought: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what to do
Action: the action to take, should be one of [Calculator, Weather]
Action Input: the input to the action
Observation: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 (this Thought/Action/Action Input/Observation can repeat N times)
Thought: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Final Answer: the final answer to the original input question
Begin!
Question: Query the weather of this week,And How old will I be in ten years? This year I am 28
Thought: I need to use the weather tool to answer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alculator to answer the second part.
Action: Weather
Action Input: This week
Observation: Sunny^_^
Thought:
同第一轮一样,OpenAI再次进行思考,并且返回Action 和 Action Input 后,再次被早停。
I need to calculate my age in ten years
Action: Calculator
Action Input: 28 + 10
由于计算器工具只会返回3,结果会拼接出一个错误的结果,构造成了一个新的请求体进行第三轮请求: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s best you can. You have access to the following tools:
Calculator: Useful for when you need to answer questions about math.
Weather: useful for When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weather
Use the following format:
Question: the input question you must answer
Thought: you should always think about what to do
Action: the action to take, should be one of [Calculator, Weather]
Action Input: the input to the action
Observation: the result of the action
... (this Thought/Action/Action Input/Observation can repeat N times)
Thought: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Final Answer: the final answer to the original input question
Begin!
Question: Query the weather of this week,And How old will I be in ten years? This year I am 28
Thought: I need to use the weather tool to answer the first part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alculator to answer the second part.
Action: Weather
Action Input: This week
Observation: Sunny^_^
Thought:I need to calculate my age in ten years
Action: Calculator
Action Input: 28 + 10
Observation: 38
Thought:
此时两个问题全都拿到了结果,根据开头的限定,OpenAi在完全拿到结果以后会返回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并且根据完整上下文。把多个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下面是完整的相应结果:
I now know the final answer
Final Answer: I will be 38 in ten years and the weather this week is sunny.
可以看到。ai严格的按照设定返回想要的内容,并且还以外的把28+10=3这个数学错误给改正了。通过 verbose=True
可以动态查看上述过程。 PS: 通过prompt 引导llm 进行文字接龙,通过解析文字接龙来进行tool 的调用。
根据输出再回头看agent的官方解释:An Agent is a wrapper around a model, which takes in user input and returns a response corresponding to an “action” to take and a corresponding “action input”. 本质上是通过和大模型的多轮对话交互来实现的(对比常规聊天时的一问一答/单轮对话), 不断重复“Action+ Input -> 结果 -> 下一个想法”,一直到找到最终答案。通过特定的提示词引导LLM模型以固定格式来回复,LLM模型回复完毕后,解析回复,这样就获得了要执行哪个tool,以及tool的参数。然后就可以去调tool了,调完把结果拼到prompt中,然后再让LLM模型根据调用结果去总结并回答用户的问题。
大多数 Agent 主要是在某种循环中运行 LLM。目前,我们使用的唯一方法是 AgentExecutor。我们为 AgentExecutor 添加了许多参数和功能,但它仍然只是运行循环的一种方式。langgraph是一个新的库,旨在创建语言 Agent 的图形表示。这将使用户能够创建更加定制化的循环行为。用户可以定义明确的规划步骤、反思步骤,或者轻松设置优先调用某个特定工具。
原理
在 Agent 应用的开发和实践中,核心挑战之一是如何优雅地实现一个可控的循环(Loop)机制。这个循环机制不仅需要能够自动化地执行任务,还要能够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反馈进行自我调整和优化(Loop+Feedback )。通过这种方式,LLM 能够模仿人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如 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从而更有效地拆解和解决问题。
认知框架Cognitive Architecture
AgentType 对应一个Agent class,对应一个prompt(又是prompt 起了关键作用),AgentType 有以下几种选择
- zero-shot ReAct,完全依靠对所用到的tools 的说明书来理解和使用tools,理论上支持无限多个。
- Structured tool chat,跟第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接收一个结构化的dict 作为参数且能记住上下文。
- OpenAI functions,OpenAI 在大模型层面针对 API的调用做了训练,相当于帮大家做了SFT,可以想象效果必然好。
- conversational,类似于第一、二类型,针对对话场景做了优化,比如聊天记录、聊天轮次等meta-data
- self-ask,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把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之后再组成最终的单子。
ReAct是 Shunyu Yao 等人在 ICLR 2023 会议论文《ReAct: Synergizing Reasoning and Acting in Language Models》中提出的,一个关键启发在于:大语言模型可以通过生成推理痕迹和任务特定行动来实现更大的协同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引导模型生成一个任务解决轨迹:观察环境 - 进行思考 - 采取行动,也就是观察 - 思考 - 行动。那么,再进一步进行简化,就变成了推理 - 行动,是一种将推理和行动相结合的思考链模式(PS:知行合一?),以交错的方式产生与任务相关的语言推理轨迹和行动。ReAct 框架会提示 LLMs 为任务生成推理轨迹和操作,这使得代理能系统地执行动态推理来创建、维护和调整操作计划,同时还支持与外部环境(例如 Google 搜索、Wikipedia)的交互,以将额外信息合并到推理中。PS:使用LLM来做ifelse,ReAct提示大型语言模型为给定任务生成口头推理历史步骤和操作。这些提示由少量的上下文示例组成,这些示例指导模型的思考和操作生成。
与CoT推理一样,ReAct 也是一种提示工程方法,它使用少量学习来教模型如何解决问题。CoT 被认为是模仿人类如何思考问题,ReAct 也包括了这个推理元素,但它更进一步,允许Agent操作文本,让它与环境互动。人类使用语言推理来帮助我们制定策略并记住事情,但也可以采取行动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实现目标。这就是 ReAct 的基础(PS:知行合一?)。ReAct 提示包括行动的例子、通过行动获得的观察结果,以及人类在过程中各个步骤中转录的思想(推理策略)。LLM 学习模仿这种交叉思考和行动的方法,使其成为其环境中的Agent。
一定要记住,观察结果不是由 LLM 生成的,而是由环境生成的,环境是一个单独的模块,LLM 只能通过特定的文本操作与之交互。因此,为了实现 ReAct,需要:
- 一种环境,它采取一个文本操作, 从一组可以根据环境的内部状态改变的潜在操作中返回一个文本观察。
- 一个输出解析器框架,一旦Agent编写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它就停止生成文本,在环境中执行该操作,并返回观察结果, 一般是将其追加到目前生成的文本中,并用该结果提示 LLM。
- 人工产生的示例,混合了思想,行动和观察,在环境中可以使用few-shot,例子的数量和细节取决于目标和开发者的设计
ReAct Agent 的一般提示词结构:
前缀:引入工具的描述
格式:定义React Agent的输出格式
问题:用户输入的问题
思考:React Agent推理如何行动
行动:需要使用的工具
行动输入:工具所需输入
观察:行动执行后得到的结果
(按需重复:思考-行动-观察流程)
终点推理:产生最终结论
最后回答:问题的答案
stop token
How to Get Better Outputs from Your Large Language ModelIt is especially useful to design a stopping template in a few-shot setting so the model can learn to stop appropriately upon completing an intended task. Figure shows separating examples with the string “===” and passing that as the stop word.我们知道一般 LLM 都会长篇大论,说一大堆废话,我们希望 LLM 在返回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后就停止输出,这里就需要用到stop参数,这个参数是一个列表,列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字符串,代表了 LLM 输出中的某一句话,当 LLM 输出中包含了这句话时,LLM 就会停止输出,这样我们就可以只获取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了
langchain源码
Agent 可以看做在Chain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Tool 的高级模块。与Chain 相比,Agent 具有两个新增的能力:思考链和工具箱。能根据环境变化更新计划,使决策更加健壮。思考链释放了大模型的规划和调度潜能,是Agent的关键创新,Agent 定义了工具的标准接口,以实现无缝集成。与Chain 直接调用模块/Runnable相比,它只关心tool 输入和输出,tool内部实现对Agent 透明,工具箱大大扩展了Agent的外部知识来源,使其离真正的通用智能更近一步。
LangChain关键组件
- 代理(Agent):这个类决定下一步执行什么操作。它由一个语言模型和一个提示(prompt)驱动。提示可能包含代理的性格(也就是给它分配角色,让它以特定方式进行响应)、任务的背景(用于给它提供更多任务类型的上下文)以及用于激发更好推理能力的提示策略(例如 ReAct)。LangChain 中包含很多种不同类型的代理。PS: 一般情况下,一个Agent 像Chain一样,都会对应一个prompt。
- 工具(Tools):工具是代理调用的函数。这里有两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一是让代理能访问到正确的工具,二是以最有帮助的方式描述这些工具。如果你没有给代理提供正确的工具,它将无法完成任务。如果你没有正确地描述工具,代理将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LangChain 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同时你也可以定义自己的工具,或者将函数转换为tool。
class BaseTool(RunnableSerializable[Union[str, Dict], Any]): name: str description: str def invoke(self, input: Union[str, Dict],config: Optional[RunnableConfig] = None,**kwargs: Any,) -> Any: ... return self.run(...) class Tool(BaseTool): description: str = "" func: Optional[Callable[..., str]] coroutine: Optional[Callable[..., Awaitable[str]]] = None
- 代理执行器(AgentExecutor):代理执行器是代理的运行环境,它调用代理并执行代理选择的操作。执行器也负责处理多种复杂情况,包括处理代理选择了不存在的工具的情况、处理工具出错的情况、处理代理产生的无法解析成工具调用的输出的情况,以及在代理决策和工具调用进行观察和日志记录。AgentExecuter负责迭代运行Agent,直至满足设定的停止条件,这使得Agent能够像生物一样循环处理信息和任务。
AgentExecutor由一个Agent和Tool的集合组成。AgentExecutor负责调用Agent,获取返回(callback)、action和action_input,并根据意图将action_input给到具体调用的Tool,获取Tool的输出,并将所有的信息传递回Agent,以便猜测出下一步需要执行的操作。AgentExecutor.run也就是chain.run ==> AgentExecutor/chain.__call__ ==> AgentExecutor._call()
和逻辑是 _call 方法,核心是 `output = agent.plan(); tool=xx(output); observation = tool.run();
def initialize_agent(tools,llm,...)-> AgentExecutor:
agent_obj = agent_cls.from_llm_and_tools(llm, tools, callback_manager=callback_manager, **agent_kwargs)
AgentExecutor.from_agent_and_tools(agent=agent_obj, tools=tools,...)
return cls(agent=agent, tools=tools, callback_manager=callback_manager, **kwargs)
# AgentExecutor 实际上是一个 Chain,可以通过 .run() 或者 _call() 来调用
class AgentExecutor(Chain):
agent: Union[BaseSingleActionAgent, BaseMultiActionAgent]
tools: Sequence[BaseTool]
"""Whether to return the agent's trajectory of intermediate steps at the end in addition to the final output."""
max_iterations: Optional[int] = 15
def _call(self,inputs: Dict[str, str],...) -> Dict[str, Any]:
while self._should_continue(iterations, time_elapsed):
next_step_output = self._take_next_step(name_to_tool_map,inputs,intermediate_steps,...)
# 返回的数据是一个AgentFinish类型,表示COT认为不需要继续思考,当前结果就是最终结果,直接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即可;
if isinstance(next_step_output, AgentFinish):
return self._return(next_step_output, intermediate_steps, run_manager=run_manager)
if len(next_step_output) == 1:
next_step_action = next_step_output[0]
# See if tool should return directly
tool_return = self._get_tool_return(next_step_action)
if tool_return is not None:
return self._return(tool_return, intermediate_steps, run_manager=run_manager)
iterations += 1
time_elapsed = time.time() - start_time
return self._return(output, intermediate_steps, run_manager=run_manager)
def _take_next_step(...):
# 调用LLM决定下一步的执行逻辑
output = self.agent.plan(intermediate_steps,**inputs,...)
if isinstance(output, AgentFinish): # 如果返回结果是AgentFinish就直接返回
return output
if isinstance(output, AgentAction): # 如果返回结果是AgentAction,就根据action调用配置的tool
actions = [output]
result = []
for agent_action in actions:
tool = name_to_tool_map[agent_action.tool]
observation = tool.run(agent_action.tool_input,...)
result.append((agent_action, observation)) # 调用LLM返回的AgentAction和调用tool返回的结果(Obversation)一起加入到结果中
return result
Agent.plan() 可以看做两步:
- 将各种异构的历史信息转换成 inputs,传入到 LLM 当中;
- 根据 LLM 生成的反馈,采取决策。LLM 生成的回复是 string 格式,langchain 中ZeroShotAgent 通过字符串匹配的方式来识别 action。
因此,agent 能否正常运行,与 prompt 格式,以及 LLM 的 ICL 以及 alignment 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 LangChain主要是基于GPT系列框架进行设计,其适用的Prompt不代表其他大模型也能有相同表现,所以如果要自己更换不同的大模型(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则很有可能底层prompt都需要跟著微调。
-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很常定期使用用户反馈的bad cases持续迭代模型,但是Prompt Engeering的工程是非常难进行的微调的,往往多跟少一句话对于效果影响巨大,因此这类型产品达到80分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持续迭代到90分甚至更高基本上是很难的。
# 一个 Agent 单元负责执行一次任务
class Agent(...):
llm_chain: LLMChain
allowed_tools: Optional[List[str]] = None
# agent 的执行功能在于 Agent.plan()
def plan(self,intermediate_steps: List[Tuple[AgentAction, str]],callbacks: Callbacks = None,**kwargs: Any,) -> Union[AgentAction, AgentFinish]:
# # 将各种异构的历史信息转换成 inputs,传入到 LLM 当中
full_inputs = self.get_full_inputs(intermediate_steps, **kwargs)
# 根据 LLM 生成的反馈,采取决策
full_output = self.llm_chain.predict(callbacks=callbacks, **full_inputs)
# full_output 是纯文本,通过断点调试可以看到,真的就是靠正则表达式提取tool的名称
# 最后的输出 AgentAction 中会包括:需要使用的 tool,使用该 tool 时候,对应的执行命令。
return self.output_parser.parse(full_output)
有人希望通过一些开源的 LLM 来实现 ReAct Agent,但实际开发过程中会发现开源低参数(比如一些 6B、7B 的 LLM)的 LLM 对于提示词的理解会非常差,根本不会按照提示词模板的格式来输出(例如不按Action: xx Action Input: xx
返回),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 Agent 无法正常工作,所以如果想要实现一个好的 Agent,还是需要使用好的 LLM,目前看来使用gpt-3.5模型是最低要求。
代码解释器
ChatGLM3 的代码解释器(Code Interpreter)实现原理:背后的原理其实跟工具调用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将普通的函数替换成代码解释器,大模型预测的结果不再是函数的入参,而是具体的代码,根据这些代码我们调用代码解释器执行,然后在界面上面支持显示代码执行的结果。
要了解大模型是如何学会使用代码解释器的,就要先看训练样本是如何构造的。下面是一个官方提供的例子:
<|system|> 你是一位智能AI助手,你叫ChatGLM3,你连接着一台电脑,但请注意不能联网。在使用Python解决任务时,你可以运行代码并得到结果,如果运行结果有错误,你需要尽可能对代码进行改进。你可以处理用户上传到电脑上的文件,文件默认存储路径是/mnt/data/。 <|user|> 帮我画一个爱心 <|assistant|>interpreter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 爱心形状的参数方程 def heart(t): x = 16 * np.sin(t) ** 3 y = 13 * np.cos(t) - 5 * np.cos(2 * t) - 2 * np.cos(3 * t) - np.cos(4 * t) return x, y t = np.linspace(0, 2 * np.pi, 1000) x, y = heart(t) plt.figure(figsize=(6, 6)) plt.plot(x, y, color='red') plt.axis('equal') plt.axis('off') plt.show() ``` <|observation|> ```result 【image】 ``` <|assistant|> 这是一个爱心形状。我使用了参数方程来描述这个形状,并使用matplotlib进行了绘制。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需求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user|> # End
调优
模型AgentTuning
AgentLM:能打的 Agent 模型来了!开源模型并非没有完成智能体任务的能力,可能只是在智能体任务上缺乏对齐。对于 Agent 能力提升的策略,现有许多工作多使用 Prompt / 微调方法优化模型,在单项智能体任务上取得了卓越的表现,但智能体任务之间的促进及泛化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索。智谱AI&清华KEG提出了一种对齐 Agent 能力的微调方法 AgentTuning,该方法使用少量数据微调已有模型,显著激发了模型的 Agent能力,同时可以保持模型原有的通用能力。AgentTuning 主要包括 2 个阶段。首先,我们收集并过滤得到一个多任务指令微调数据集 AgentInstrcut;然后,我们将 AgentInstruct 数据集与通用数据对模型进行混合微调。评估结果表明,AgentTuning 能让 LLM 的 Agent 能力在未见过的 Agent 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泛化,同时保持良好的通用语言能力。AgentInstruct 是一个经过筛选的智能体任务数据集。其包含 6 项智能体任务,从 Shell 交互到数据库操作,平均回合数从 5 到 35 不等,每条轨迹都有 ReAct 形式的 CoT 标注,帮助模型深入理解决策过程。PS: 大家发现Agent/react 有用,就微调LLM强化这方面的能力。
工程调优
使用langchain中自带的react框架进行text2api的构造,发现几个问题:
- langchain完全依赖底座模型,在chatgpt4上表现很好。但在一些中文模型上无法很好识别api的输入参数,经常出现幻觉导致乱编参数的现象。
- langchain调用链路很长,导致我们在改写较复杂问题text2api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工作。并且react框架因为没有penalty机制,如果出现调用错误的情况,只能人工检查然后通过增强prompt的方式进行修正。 后来我们尝试引进了Reflexion框架,相较于传统的Reactor,Reflexion提供了自我反思机制,然后在memory模块中保存之前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从而在之后的决策中,基于储存的记忆诱导大模型生成更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