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工匠思维,不断专注,掌握稀缺而宝贵的技能,专注于个人产出,从而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好处。
- 激情思维,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找到一个像你这样的人的地方
工匠思维 VS 激情思维
- 我们越是关注于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最后越不喜欢做
- 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的作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 对于自己想做什么,我真的很困惑,困惑到连自己付出了什么代价都没有意识到
- 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比如刚好到了一个身边的同学朋友都逐渐结婚生子,步入到人生另一个阶段的时候,对于我来说,我不想急于开始这一阶段的生活,但不急于开始生活和人生的短暂是一个矛盾体,偶尔也有些着急。大家都被这样催促着,焦虑着,被时光的洪流咆哮着裹挟而去,失去了在充满无数可能性的世界里探寻自我的黄金时光。
- 要在某方面有所擅长,但这需要时间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没有,就去找”。这条建议虽说不错,但近乎废话,并不能帮助解答那个我们真正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找到我们最终热爱的工作?我们是否应该拒绝停留在一个固定的工作上,转而尝试大量方案?怎样知道何时该坚持、何时该放弃某个项目?换句话说,乔布斯的故事回答了某些问题,却产生了更多问题。
豆瓣中对本书有很多评论,有一条提到“追随自己的激情” 属于 做事以 动机/激情 导向,《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概括的说 是推荐以目标导向。总结的好,好就好在:动机/激情太多、易变、易干扰,常将人推入纠结、困惑之中;而目标简单、精确、单一、易考核,下定目标之后,做事儿便有了主心骨,不陷入人情、懒惰之中。
对能力的关注
成大事的要素 也是 热爱自己工作的要素:
- 创造力
- 影响力
- 自主力,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拥有发言权
工匠思维对于你从事的工作类型持不可知论的立场。理论上说,成就大事的那些特质是用职场资本换来的,它们并不来自于工作和内在激情的匹配。正因如此,你不必对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而感到焦虑,因为几乎任何工作都可发展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
对能力的关注,拓展能力范围,执着的寻求反馈。“伯杰告诉我,在其崛起过程中,他始终选择那些迫使自己向他人展示成果的项目“
打破舒适区域,刻意练习。假如只是努力工作,那么你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高原”(performance plateau),之后便无法取得任何进步。假如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所在的领域没什么清晰的训练体系,那么如果你能搞清楚如何将刻意练习融入自己的工作,就有可能在个人价值上超越你的同行,因为你有可能是极少专注于系统的取得进步的人。
自主力
没有成果,就没有工作,就是这么简单。你的成果是最主要的,而上下班时间、收发邮件、休假时间等都无关紧要。通过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赋予人们更多的control,会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投入程度以及满足感。
热情本身并不是稀缺而宝贵的东西。
勇气是个好东西,但运用勇气更加复杂
其它材料
你身边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他们善于分析,善于琢磨,也善于说服别人。因此他们常常能做出更优的决策,也因此常常有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见解,也因此必然有更强的影响力。
为什么呢?是什么驱动他们不屈不挠德成长成那个样子呢?寻求真相,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能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看到一点希望就会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是火,他们就像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吗?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偏偏好像整个教育制度在这个能力上彻底失灵——可偏偏真的还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地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因为对那少数人来说,“分析”就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的要死。既然分析对于他们来说是刚需,那么接下来为了满足这个刚需,需要学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需要用什么他们就去用什么,需要克服什么障碍他们就去克服什么障碍…谁都拦不住,因为那可是刚需!若是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会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
对一些人来说,“优秀”真的是刚需。你去观察那些优秀的人,若是你有机会和他们沟通,你就会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不是“好”或者“很好”。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问这个简单的问题: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什么是牛人?
- 有做第一的执念;
- 有过第一的经验;
- 有过多次第一的经验和总结。
大多数人从未有过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的经验——于是,做不到第一、做不到最好,他们不会因此难受,更不会因此格外难受。也许曾经难受过,但这么多年过去,早就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