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它的弱点。
-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 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认知复杂性(笼统的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的多),有助于迅速在大部分时候做出正确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成立的法则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只有靠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等都可以成为“暗时间”。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没有分而治之(做出规划),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如果你对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 你就不会对不确定的未来、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 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做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是如果你有一些时间, 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记忆的机制、质量高低
学习新知识并存放于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的起来去使用。你所拥有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得多少,而在于它们能否在恰当的时候被回忆起来。我们记忆时将许多线索(当时的场景,问题的背景)一并编码进了记忆, 事后能否提取出这段记忆严重取决于提取线索是否丰富,以及在回忆的时候是否重现了记忆时的线索。对于理解记忆的人来说, 知识中包含了精细的概念、逻辑、一般的解题原则、通用的解题手法、背景知识、类似的问题等等无数的记忆和提取线索。 缺乏线索的记忆就像记忆海洋中的孤岛,虽然在那里,但是难以访问。而富含线索的记忆则是罗马,条条大路通罗马。
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之后理解的会更深刻,因为自己的习惯用词和作者的习惯用词往往不一样, 用自己的话也常常触发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其它知识的联系,进而编码更多的记忆提取线索,更容易记住和提取出来。
知识的表象细节会迷惑我们的眼睛, 阻碍我们的对知识的转移运用。我们的记忆提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些表象上的线索, 两个本质一样的问题因为表面上不相似阻碍了我们在问题之间进行类比。 这就意味着, 我们从既有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 应利用适当的抽象来得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知识。另一方面,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同样应该对问题进行抽象,触及其本质,去除不相干因素避免干扰,从而有效的提取之前抽象出来的知识。
不加抽象的话,知识总是会和无关紧要的细节挂钩,被约束在一个狭窄的特定场景中,无法传播,抽象使其在知识树上升一个或多个层次, 从而能够被应用到更多的分支上。同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将问题抽象一下, 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支向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
如果一个人要靠自制力去强迫自己不受干扰,那只能说还是寻常人,真正的效率来自于内心对一个东西的强烈的热忱,这时候表层意识到深层意识都关注在这个事情上面,脑细胞高度活跃,才能创造最大的效率。
享受困难。晚年回首人生,普鲁斯特发现那些难熬的日子才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那些日子造就了他。而快活的日子全是在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收获。
要事第一,让那些不重要的事儿(能不做就不做)自己来找你就好了。最糟糕的就是纯属性格上的原因,觉得每件事都得第一时间完成,很多看上去紧急的事儿还可以再拖一拖, 有的干脆并不需要或值得去做。
如果每次只是盯着明天要做的事情去准备的话,那么你的准备缓冲区永远不超过一天,当遇到那些需要长期积累的专业技能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
仅仅遵循兴趣是不够的,人会对很多次要的东西产生兴趣,并一头钻进去浪费好多时间,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值不值得学习是很重要的。
好资料的特点:从问题出发;重点介绍方法背后的理念,注重直观解释,而不是方法的技术细节;按照方法被发明的时间流程来介绍(先是遇到了什么问题,然后怎样分析,推理,最后发现目前所使用的方法)。坏资料的特点是好资料的反面:上来就讲细节,仿佛某方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往往这样写:我们定义…我们称…我们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实际上一个方法如果将其最终最简洁的形式直接表达出来, 往往丢失掉了绝大多数信息,这个丢掉的信息就是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过程。
学习新知识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 本质是什么
- 第一原则是什么?
- 该知识的(体系或层次)结构是什么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 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互相影响,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唯一能够搞清因素X和因素Y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随机控制实验)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小环境的需求。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知识的迁移:我们发现自己道理听了一堆,结果自己的生活却不会用。所谓的活学活用,就是那些善于抓住知识本质,触类旁通,将道理外推到表面不相似但本质一样的问题领域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