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命运
讲到命运,很多中年人会有这样的体会:自己无论多么努力,似乎都得不到社会的进一步认可;相反,如果按部就班地做事情,好像也坏不到哪里去。冥冥之中似乎被这两条线框死,其实这就是命。
信命就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时代要求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认命则是不超越命运给自己画的线,对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什么是命呢?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划定的方向。人生轨迹走不出这两条线,个人的努力、运气等只不过让我们在这两条线之间做微调而已。第二个因素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就是一个人看问题和做事情的方法。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
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 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 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PS:时刻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精进它
吴军——由于一直坚持成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的生活态度,我不论多忙,每年夏天一定要休息一个月。
要做到更深,是靠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而要做到更宽,则是要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同做一些事情。
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系统性竞赛,对于试图在金字塔爬上几个台阶的人来说,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付出足够的努力, 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虽然我们通常会抱怨社会阶层固化,但往下的通道永远是非常宽的,相反,往上的通道即使再宽,往上走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对于年轻人来讲, 对自己的投资和在职业上的进步更为重要,还有一个和至少投资自己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投资,就是找一个好的配偶。聪明人会欣赏聪明人,而且只有聪明人才会欣赏聪明人。对于一个聪明的男生来说, 他打动一个“漂亮而且聪明”的女生, 要比打动一个“漂亮但不聪明”的女生容易的多,因为人家根本不把这些“才子”引以为豪的东西当回事。
除了与时俱进给孩子做好表率之外,中国这一两代父母还要完成一个艰巨的任务,即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然而父母不成熟,做子女的也有责任。如果自己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这个代沟是很难跨越的,要不断的将自己接受的新思维方式和理念传递给父母。
不做选择的幸福
人们的经济收入通常会在成功的选择职业或者更换工作单位后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人的幸福感和成就的取得,却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
我们的社会有时太讲究功利,太讲究做人,纵有金山银山,也是乏味无趣的。今天的很多键盘侠脑子里想的不过是有房有车的生活,所抱怨的不过是自己还没有那两样东西。我们的社会有太多的薛宝钗,太少的林黛玉。中国从来不缺乏会做人的人,尤其是在当下的时代,因此仅仅会做人是难以脱颖而出的,如果还会“作诗”,便容易鹤立鸡群了。
很多人的问题不仅在于时间利用的非常没有效率,更糟糕的是他们渐渐习惯于非常低层次的追求。人一旦心志变得非常低,就很难提升自己、让自己走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一些人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且价值又低的工作,因为那种工作不需要太动脑筋,不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但是人一旦习惯这种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糟糕的思维方式和衡量价值的标准,决定了人不幸的命运。“捡西瓜”是要有能力的,它不能靠运气,而是需要长期培养才能获得。你如果致力于“捡西瓜”,就要耐得住寂寞。
如果一个人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让自己更忙碌。可以不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接下来就是下决心少做事情,然后,把几件该做的事情做好就行了。PS:自己先把工作领域做好,感情领域先放一放也算是顺应了一下
见识
要想在精神层面有点贵族的样子,就必须了解和学习贵族安身立命的三个根本——军事上的责任、维护地区治安的义务和社会活动时的体面。在18世纪,生活节奏远没有今天这么快,因此贵族们的生活讲究从容、自律和优雅。可是这和钱的多少关系不大,那种令人向往的气质和自信其实来源于他们的内心在用责任和荣誉对自己进行约束,对外则展现出从容和优雅。这是任何时候幸福生活的根本。
人幸福的来源,从了基因的传承和成就的影响力外,还有三个具体的维度
- 爱情和婚姻
- 对未来的期望,一个人如果能够确定明年比今年好,后年比明年好,他就有幸福感
- 生活的态度。内心有责任和荣誉,自律、从容、优雅。
凡天才必有过人之处,但是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生理上的差距,而是在其他方面,比如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人在运气不好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慢下来思考,有耐心的做事情。摆脱坏运气的关键是耐心,让时间成为我们的朋友。社会上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在成功时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感谢上天安排的命运,在厄运中泰然自若、看清自己。在我接触到的成功者中,绝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不过是交了好运而已,不炫耀自己的能力,也不过分强调自己的努力。有了对运气的认同,人就会少一些怨气,就能更平和的做事,也就更接近成功。如果实在不走运,“问心无愧是我们稳得的唯一报酬”。PS:我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也不过是过于专注工作,牺牲生活带来的,运气的成分也不少。
活的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的问题,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缺钱有一辈子的机会可以获得,而这三样后天再获得的难度非常大:
- 缺乏见识。视野被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些人并不是故意要和你作对,大家的认知水平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
- 缺乏爱。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 不大气的人做不成大事。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但如果钱只花在自己享受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如果能花在别人身上投入到社会再生产中,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
- 缺乏规矩。缺乏规矩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而不自知。
独生子女带来的社会问题并非缺乏劳动力,而是很多人没有原有的家庭生活和亲戚关系。第一代独生子女感受不到兄弟姐妹的关心,到了第二代连堂表兄妹的关系也消失了。
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见识的高低,则取决于我们的环境。我们常讲名师出高徒,要与比自己好的人为伍,实际上就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见识。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的多,我们提升境界的努力很多时候在我们自身,而不完全在环境。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接受新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已经很满足于自身的成就和环境,或者说他们已经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PS:说的就是我自己)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由于空间有限,很多伟人包括达尔文的棺椁都只能竖着排列。把自己的工作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中做评价。
阅读
苏格拉底临死前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而审视需要闲暇。在读纸质书时,我必须有较长的时间不能做其它事情,这样才能“入境”,是当下可以让我们审视人生的不多的方法之一。一本好书,本身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清世界,弄清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惑,并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我曾经很多次阅读《富兰克林自传》这本小册子,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内容会在不经意间提醒我一些内心明白却总是被遗忘的道理。在书中,富兰克林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对比他,我能审视自己的不足。
很多励志的、快消费的书籍,它们的书名、标题和内容让人乘兴而来,但是最后,读者通常会发现里面都是些绝对正确又绝对无用的大道理,不免扫兴而去。阅读不仅让我们在冷酷无情的科技时代获得喘息,而且重启了大脑深入思考的功能,还是抵抗狭隘、思想控制和舆论支配的方式。
大家的智慧
巴菲特的三个忠告:
- 不要做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把注意力放到挣一次性的钱上,否则就失去了看问题的固有方法。PS:只是当下自己不熟悉的,并非永远不打算熟悉那些事情。
- 永远不要做空股票。PS:不要去做理论上可能让你满盘皆输的事情
- 永远不要用杠杆投资。
对于人生的问题,特别是人应该如何平衡进取和稳妥?巴菲特的建议——人一生不要两次富有。什么叫做两次富有?你通过创业成功,富有起来,接下来去冒险,又成了穷光蛋,但是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东山再起,再创辉煌,这叫两次富有。两次富有之间有个低谷,低谷对于人来说总是有的,但不应该从富有变成穷光蛋,这不仅缺乏智慧,也让人的生活变得很糟糕。虽然两次富有的人,即使最终从结果看可能钱并不少,但是他的家庭生活、他家人的生活、他的心态,都可能变得非常不健康、不愉快。我们看到很多人,在事业上算成功者,但在生活上却是失败者,原因是他们因为自己的贪婪经历了不必要的失败,以至于他们本可以分配给生活和家庭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东山再起了。少犯错误比多几次成功更重要,不要怕失去机会。
我对工薪阶层的投资建议是,大家能够投入到股市的钱有限,即便连续10年每年比股市平均回报高2%(99%的散户做不到这一点),一年多挣十几万也就到头了。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上,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不断做出更大的贡献,不断地被提升,每年的回报要远远高于那十几万。
人和人的差距看似是在智商、情商和知识上,其实是在智慧上,而智慧的核心则是对人性的理解。
太史公《货殖列传》: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在生活中,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其实和生活差不多。我们经常看到一个男生为了追求一个女生,绞尽脑汁、极尽努力的去讨好对方、迁就对方,对方就是爱搭不理。这对被追求的女生而言,就是一种被强制推销的感觉。如果她没有产生买东西的快乐,一切都是白搭。和人相处的技巧在于,要让对方感觉对你有所需求。
伪工作
互联网的产品开发是一个动态迭代的过程,大部分时候我们无法清晰定义一个静态的版本。在开发过程中,新的问题总是不断的涌现、不断地加进来, 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似乎都有必要立即解决,因此不存在把工作队列清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有经验的员工, 应该善于找到最重要的工作,并且优先完成它们。而不是完成了百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的工作。
IT行业伪工作的典型特征:
- 既不能给公司带来多大收益, 又不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改进”和升级。如果一个产品中的某些功能不到三个月,那么当初很多开发的工作就是伪工作。
- 明明可以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工具更有效的工作,却偏偏守着旧工具或手动操作。
- 做事前不认真思考,做事时通过简单的试错方法盲目的寻找答案。
- 做产品不讲究质量、不认真测试,上线后不停地修补, 总是在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找漏洞和打补丁。
- 不注重用有限的资源解决95%的问题,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纠结不重要的5%的问题
- 每次开会找来大量不必要的人员旁听,或总去参加那些不必要的会议。
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到“10000小时”的观点,除此之外,还谈到了成功其它必要的因素
- 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难成功,而高于这个值之后,智商的作用不明显。
- 运气或者时代大环境对成功很重要
- 家庭和生活环境,一个家庭比贫穷更可怕的就是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
-
10000个小时,但不是简单的10000个小时,有四个误区
- 简单重复
- 习惯性失败
- 林黛玉式困境,林黛玉很有内涵和才气,想问题想得很深,但这也是她的致命弱点。她的才华越高,在自己的世界里越精进,对外界就越排斥,越到后来贾府里只有贾宝玉能懂她,适应性也就越差。
- 狗熊掰棒子,第二次的努力要最大限度的复用第一次努力的结果。凡事没有对错,却总有好坏。
我们经常看到“战略”这个词,那么什么是战略呢?战略的核心就是设置阶段性目标, 以便实现愿景。对于一个计算机工程师来讲,如果能做到自己领导一个团队做出一件世界级的产品,就可以算是我心目中的三级工程师了。要成为三级工程师并不容易, 他对计算机科学的本质要有了解, 对于它每年的变化要掌握, 对于它的工具(编程不过是工具而已)要用得随心所欲,对产品设计要有常识,对于未知问题要知道如何入手解决,对于一个大问题知道如何分解交给下面的员工去做。这里面每一项都是一个阶段性目标。
即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
- 第一层含义,换位思考
- 第二层含义,凡事要习惯回过头来三思。是否我的境界不够,不能理解他。
- 第三层含义,即便对方真的胡说八道,也要思考他为什么这么说,找出其中的合理性。 如果我们总是能从不中听的话中找到合理性,不仅进步快,而且眼界和气度都会比常人高出好多,才不会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职场的误区与破法
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必须能帮助你10年后挣到同龄人或同班同学3~5倍的收入。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极快速的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全行业,而且你也需要主动通过第一份工作尽可能地成长。
“杀鸡一定要用牛刀”,你用一个很“漂亮”的人,项目才有机会做的很“漂亮”。
五级工程师
描述 | ||
---|---|---|
五级 | 能独立解决问题,完成工作 | |
四级 | 能指导和带领他人一同完成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 有领导能力和在工程上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的能力 |
三级 | 能独立带领他人做出一个为公司挣得利润的产品 | 涉及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和营销能力 心胸开阔 |
二级 | 能够做出先前没有的东西 | |
一级 | 开创一个产业的人 |
对待自己的职业,需要专业的工作态度。所谓的专业,就是一切以工作目标的达成为中心。所有的沟通、会议、关系的建立、工作的分配等无不以此为主要目标。 在工作中,很多因素都会使我们的工作不顺利,比如个人能力的局限、沟通不顺畅、情绪波动,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很多职场上的人感到心累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把事情做好, 就体现出是否有职业素养了。专业人士做事情会从职业本身考虑, 在工作中要少受负面情绪影响,避免采用消极的手段来应付工作。
永远要明确,工作不是为了公司或者他人,而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这个既定的大方向。任何想进阶的人都不应该被动地工作,就像算盘珠子,拨一拨,动一动。相成为领导者,要平实的学习做一个领导,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主动地多做事情,多跟人打交道,去帮助他人,支持自己的老板和团队。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想一想,当我们离开这个团队的时留下了什么。
过去大家谈商鞅,都是把他作为伟大的改革家,而近年来再说起他,似乎都对他那种急功近利的改革进行反思,不过急功近利并非商鞅的本意, 而是秦孝公的选择。毕竟商鞅三次见秦孝公,前两次说的可不是后来做的那一套。既然你知道大王的心思是富国强兵,称霸诸侯,为什么前两次还跟他谈帝道、王道?我是怕如果他真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我一开始就说那些低层面的事情,把他看低了。但这样一来,国运终究不可能超过商朝和周朝。一个人的立意至关重要,目标设置错了,结果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随着中国步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后,中国每个行业中,好的位置基本都被人占满,升迁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个大学生从毕业到退休, 基本上平均只能获得两次升迁机会,因此才有了职业天花板一说。怎么办?解决办法就是自我的通识教育。我们常常把那些能够在职场上不断提升的人称为“有后劲”,有后劲的人跟遇到天花板的人有何不同呢?有后劲的人有着更广的视野,而这种视野常常来自良好的博雅教育。
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让人多花钱而不是省钱。人省了钱,有了时间,最终是要花掉的。至于如何让人花钱,这是艺术。
每个人的努力都是有极限的,在这个极限内努力, 效果会比较好。已经接近了自己的极限,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想超越极限,是枉费心机。挣钱也是如此,超过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即使有所收获, 各种成本也会太高,并不合算。也即是说,可能挣了一元钱,但在其他方面损失了两元钱。想清楚这一点,人就能过得比较潇洒,孔子说的“不逾矩”就是这个道理。PS:人人都有无形的边界在。
风险投资的目的,是帮助一些没有财务能力的人,实现他们改变世界的理想。风险投资解决了钱的问题后,创始人如果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世界会有什么明显的、正面的变化。有的项目即便达成了目标,也只不过使行业中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对世界并没有什么帮助,更别说那些根本不存在的伪需求。我一直认为,办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给市场增加多一个竞争对手,这种企业就不(如不)办了。要办一个企业,哪怕小一点,都要给世界带来一些正向的好处。而不是办个企业,人家卖1000,我卖800,人家卖800,我卖300,人家卖300,我倒贴。同样的资源,拿来干别的事可以干得更好。 PS:比“有所为”更重要的是“有所不为”,有些事情即便是财务上有机会受益的也不去赚。
好的体制要让动力来自底层,刹车掌握在高层手里。PS:管理也是如此。对于创新也是如此,动力应该来自底层的每一位创业者,而制动应来自掌握资金和资源的人。风险投资所做的事情,就是对创业者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判断。
好好说话
我们在做报告或者演讲时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在进行一对多的信息传播,其目的是让听众接受我们要传递的所有信息。但是很多人忘了这个目的, 只考虑怎么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而根本不考虑听众是否听进去了。误区
- 讲话对听众缺乏针对性;
- 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完更多的内容。在一定时间内,能讲多少东西不取决于演讲者准备了多少、语速的快慢, 而取决于听众接受的速度以及专注程度。大家接受一个新内容, 总是要花时间理解的,这个理解的速度就是瓶颈。
- 在现代任何通信协议中, 都必须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才算通信完成, 而不仅仅是把信息发送后就可以了。虽然我们生活中不需要那么精确,但确认对方收到你的信息, 并且理解你的意愿(没有产生误解),是人和人交往的基本技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交差就算了事。
一些事情交给张三做,大家最后都能分享功劳,而给了李四,李四会因为自己的“苦劳和辛劳”断送所有人的功劳。 宁可少做点事情,让每件事情都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
很多时候,人的认知水平提升就在于看到一些看似浅显的道理时能够多思考一下,结合自己的经历产生一点共鸣, 然后想到它深层的含义。一些宗教的经书,比如《圣经》和各种佛经,或者中国过去的很多经典,里面的故事都非常浅显易懂,有些人是看热闹,看完后能记住一点故事情节就不错了,而有些人却能悟道,而悟道的关键又在于勤于思考。
当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方法时, 它可能在一些方面比原来的好, 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却比不上原来的。由于人们看法已经固化,大家对它将信将疑是很正常的。不去和他争吵,也不依靠巧舌如簧(感情上不认,说服了也没用),而是拿出不可辩驳的事实,以一种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服人。毕竟,任何人都难以无视事实。
如果一件好事得不到支持,更多的时候,可能是我们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而应对复杂情况的方法又不得当。我们常常是需要同盟军的,一个人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更要靠他调动资源的能力。
《态度》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交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它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传递给后代,让几乎每一代人可以轻松超越上一代人,文明从此开始。否则,我们就和用生命试错的其他物种没有太大区别。
什么事情如果开始了,就要做到极致,你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最好的成长过程。如果不按照专业水平要求自己做一件事,失败之处不在于你做这件事儿的水平高低,而在于白白花了时间,缺没有多少收获。人一辈子不在于做的事情多,而在于做好几件事。
人一辈子,不可能凡事都顺利,总会遇到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甚至遇到一些悲剧。但是,人不要抱怨,要主动想想是否有更好的办法,然后行动起来。解决问题,哪怕是解决一部分问题。
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不在于后者打不出一个好球,而在于前者发挥的更稳定。专业素养意味着遵守流程规范(PS:一个球没打好,业余的人只是笼统的抱怨没发挥好,专业的人会努力说清楚问题具体出在哪里),有成体系的领域知识,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两项技能。
自己的反思
很多道理都是懂得,但认不认可是另一回事,不认可也无用。认可它,需要在适当的时机,由适当的人,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我而言,要做到谦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