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关于post-training和一些思考在GPT刚问世的时候,业界对于RLHF的作用还存在质疑。许多公司发现,仅仅使用SFT就足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在Meta内部,对于是否应该使用RL技术也存在分歧。但是随着DPO等算法的推出,以及开源社区更多经验的分享,业界逐渐接受了RLHF这一训练环节的重要性。学术界提出了各种XPO方法,而工业界也提出了多种PPO的替代算法。逐渐认识到RLHF的价值:RLHF能够在各种评测榜单中显著提高模型分数(刷分利器),在定制化这块也很有前景,对聊天风格的转换这一点很重要,它使得OpenAI发布的mini小模型都能在Arena中排前三,这一点也许正是国内大模型欠缺的。总结来说post-training的转变可以参照下图,可以明显的看出alignment阶段规模的扩大。
- 预训练模型是一个未加控制的“怪物”,因为其训练数据来源于对互联网内容的无差别抓取,其中可能包括点击诱导、错误信息、政治煽动、阴谋论或针对特定人群的攻击等内容。
- 在使用高质量数据进行微调后,例如StackOverflow、Quora或人工标注,这个“怪物”在某种程度上变得可被社会接受。
- 然后通过RLHF进一步完善微调后的模型,使其更符合客户的需求,例如,给它一个笑脸。 你可以跳过这三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阶段。例如,你可以直接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进行RLHF,而不必经过SFT(Supervised Fine-Tuning,监督微调)阶段。然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将这三个步骤结合起来可以获得最佳性能。预训练是资源消耗最大的阶段。对于InstructGPT模型,预训练阶段占据了整体计算和数据资源的98%。可以将SFT和RLHF视为解锁预训练模型已经具备、但仅通过提示难以触及的能力。
解析大模型中的Scaling Law在大模型的研发中,通常会有下面一些需求:
- 计划训练一个10B的模型,想知道至少需要多大的数据?
- 收集到了1T的数据,想知道能训练一个多大的模型?
- 老板准备1个月后开发布会,能用的资源是100张A100,那应该用多少数据训一个多大模型最终效果最好?
- 老板对现在10B的模型不满意,想知道扩大到100B模型的效果能提升到多少?
RLHF流程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模型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决策策略。模型在每一步的选择中会得到奖励或惩罚,目标是最大化长期的累积奖励。在自然语言处理(NLP)中,强化学习可以用于优化模型的输出,使其更符合期望的目标。
RL包含行动、 环境、观察、奖励机制等模块,奖励机制是RL 具有特色的模块,在奖励机制出现之前,众多机器学习算法是通过损失函数的梯度更新来进行模型学习的,这种损失函数优化效果带来的是模型直接收益反馈,然而不同于传统机器学习任务的单一任务分析,针对复杂环境的分析以及任意动作的带来的奖励反馈极为动态,比如我们在驾驶场景,方向盘多转动5度所带来的奖励收益是极为复杂的,这也让众多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无法对上述任务进行建模。如何设计良好的奖励机制,是强化学习系统算法建模之前就要想清楚的问题。RLHF的做法是不再像原有RL依赖机器计算奖励反馈,而是利用人工计算奖励反馈,所以该算法框架才被定义为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框架。
强化学习在LLM中的应用:给定prompt,调整policy,生成符合人类喜好(RM偏序信号)的response
- 状态S:输入prompt
- 动作A:输出response
- 奖励R:根据prompt+response进行奖励模型打分
图解大模型RLHF系列之:人人都能看懂的PPO原理与源码解读
RLHF——让大模型对齐人类偏好预训练主要针对补全能力,但不一定是“有用”的补全。RLHF优化模型所涉及的三个步骤,sft ==> RM ==> RL
- 指令微调(SFT):模型会模仿其训练数据,使用精选的人类回答数据集来微调预训练的大语言模型以应对各种查询。这让模型获得了优异的指令理解和意图识别能力,模型的输出也更符合人类的期待,胜过通用文本生成模型,弥补了 LLMs预测下一个单词目标与用户遵循指令目标之间的差距,指令的作用是约束模型的输出,使其符合预期的响应特征或领域知识,为人类干预模型的行为提供一个通道。PS: chat 模型就是SFT 过的模型
- 指令微调SFT(Supervised fine-tuning)的数据集是问答对,即(prompt,answer)对,prompt我们可以理解为指令或问题,answer就是针对该指令或问题的高质量答案。SFT就是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利用这些人工标注的数据进一步微调
- IFT可以算作SFT的一个子集,或者说先驱步骤,IFT的主要目的是让模型适应并听从人类的指令,比如当指令prompt出现”summarize”时,模型就应该知道现在的任务是总结任务。经过IFT之后,模型学会了听从指令,但是其生成的内容却不一定安全可靠。所以为了提升大模型的帮助性、降低有害性,人们会继续做SFT,通过高质量的数据给模型展示无害的、有帮助性的回答,规训模型的生成内容。
- 奖励模型训练(RW):使用一个包含人类对同一查询的多个答案打分的数据集训练一个奖励模型。或者说,就是一个打分模型,标注者对大量的SFT模型输出进行投票,哪个更好,哪个更差,由此创建了一个由比较数据组成的新数据集。相比监督微调,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不需要标注者编写回答,只需要为模型生成的几个回答打分,大幅提高了标注效率。
- 训练RM的数据集包含同一提示的不同输出,其中query表示提示信息或者说指令信息,chosen为标注后排序分数较高的答案,即针对提示选择的答案;rejected为标注后排序分数较低的答案,即针对提示拒绝的答案。
{ "query": "联合国总部在哪里?", "chosen": "联合国总部大楼位于纽约曼哈顿东侧,属于xxx", "rejected": "联合国的15个专门机构都没有设在总部,然而,xx" }
- 训练RM是一个排序任务,不是直接对文本标注分数来训练奖励模型,因为不同的研究人员对同一个句子可能有不一样的评分,这样会导致大量的噪声出现,如果改成排序,则会大大降低噪声。不同的排名结果将被归一化为用于训练的标量奖励值。针对query,输入chosen和rejected答案,训练目标尽可能的使得chosen答案和rejected答案的差值更大。
- 奖励模型可以利用预训练模型进行初始化,或者也可以进行随机初始化。训练奖励模型的基本目标是获得一个模型,该模型接收一系列的文本,之后返回每个文本对应的标量奖励,该奖励会在数字值的大小上代表人类偏好,越大表示越接近人类偏好,越小表示越脱离人类偏好。
- 对于rm模型来说,采用sft模型进行参数初始化,将原来的lm输出层替换成一个线性全连接层,在接受提示和响应作为输入后,输出一个标量奖励值。在训练过程中,采用pair-wise方法进行模型训练,即对于同一个提示内容x来说,比较两个不同的回答$y_w$和$y_l$之间的差异,假设$y_w$在真实情况下好于$y_l$,那么希望$x+y_w$经过模型后的分数比$x+y_l$经过模型后的分数高,反之亦然。
- 训练RM的数据集包含同一提示的不同输出,其中query表示提示信息或者说指令信息,chosen为标注后排序分数较高的答案,即针对提示选择的答案;rejected为标注后排序分数较低的答案,即针对提示拒绝的答案。
- RLHF 训练/rlhf-ppo: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近端策略优化算法(PPO),根据 RW 模型的奖励反馈进一步微调 SFT 模型。
- 设计对齐模型的优化目标:这个优化目标不仅考虑到奖励模型的得分,也尽量让对齐模型参数更新后输出的分布不要偏移sft模型太远,防止模型越训越差。
- 我们让对齐模型根据prompt自生成回答,并采用训练好的奖励模型对回答进行打分,对齐模型会根据评分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输出分布。
总结一下RLHF=rm+ppo:我们通过比较容易获得的公开无标签数据,来训练一个大语言模型/预训练模型,然后,通过人工编写的问答对,来生成高质量的监督对话数据,来优化大语言模型的对话能力。在得到了这个优化后模型(sft model)之后,标注者便在给定问题上可以基于模型生成的答案,对回答进行排序,并用排序数据训练一个reward model对回答的结果排序打分,用来评估回答的质量。最后,也是强化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用你的“奖励模型”来提升 SFT model的效果。PS:在得到一个sft model之后,如何进一步优化sft model?一种办法是准备更多的“问题回答对“,但这个成本很高,再一个准备的多了,也可能会有价值观等问题,所以干脆训练一个专门的reward model来做这个事儿,用它来对sft model 生成的内容打分,进而继续“微调”sft model。这个很像家长、老师会告诉我们做事的正确答案,但是教的不多,到社会上,没人告诉你对错,只能通过别人的脸色、反应来判断自己做的对错。
大模型对齐技术,各种什么O:PPO,DPO, SimPO,KTO,Step-DPO, MCTS-DPO,SPO 推荐细读。PS:建议捋一下。
迭代
RLHF 是一个完整技术框架,PPO 仅仅是其中强化学习算法模块的一种实现方式。人类反馈构造出偏好对齐数据集以便训练RM,正因为有了RM,才能让强化学习有了发挥的空间,让sft后的模型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偏好对齐一定需要RL嘛?偏好对齐一定需要人类反馈吗?偏好对齐一定需要训练RM嘛?偏好对齐一定需要大量偏好样本么?
系统梳理LLM+RLHF发展脉络 非常经典,建议细读。 chatgpt所用的RLHF流程,首先BT模型的假设来训练Reward model。BT模型假设可以对每个query-response对(x,y)单独打分,即可以采用point-wise形式的reward来表述一个(x,y)的好坏。然后我们就可以基于该假设,训练出为每个query-response对(x,y)打分的reward model了。在获得reward model后,为了避免RL算法过度优化reward model所学习的偏好,从而使LLM出现“胡言乱语”的表现,通常会在优化目标中加入对原有策略的KL惩罚,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最初的优化目标(Optimization Gaol)了。对于response层级的reward,最终,我们会将其转成token-level的累积reward。
如何用一个统一的视角,分析RLHF下的各种算法? PS:大佬们一直在试图寻找统一脉络。思路一般不是突变的。
系统梳理LLM+RLHF发展脉络 未细读。
PPO(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即近端策略优化算法,是一种强化学习算法。
利用PPO算法,根据RW模型的奖励反馈进一步微调 sft model。经过强化学习后,LLM 给出的回答会越来越逼近那些在奖励模型中得分比较高的回答。包含actor model、reference模型/ref_model、reward model和critic model。actor model是我们想通过强化学习微调的大模型,但是强化学习过程很容易把模型训练“坏”,因此需要另外一个不会参数更新的 ref_model来当作标的,别让actor model跑偏太远。为什么PPO不直接使用reward model?虽然reward model可以提供每个状态或状态动作对的即时奖励信号,但它并不能直接提供对应的价值估计。奖励信号只反映了当前动作的即时反馈,critic model的作用是估计状态或状态动作对的长期价值,也称为状态值函数或动作值函数。critic model能够学习和预测在当前状态下采取不同动作所获得的累积奖励,它提供了对策略改进的指导。PPO算法使用critic model的估计值来计算优势函数,从而调整策略的更新幅度,使得更有利于产生更高长期回报的动作被选择。PS: actor model 和 ref_model是同一个模型的两个副本,reward model和critic model也是同一个模型的两个副本,且起源都是base model。拆解大语言模型RLHF中的PPO算法 原理与代码并重,值得细读。
使用PPO优化pipeline,有几个明显挑战,比如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启动4个模型:actor model,reference model,reward model,critic model。如果为了提升训练效率,还可额外部署infer model。在游戏、机器人等领域,这几个模型通常size都比较小,为了效果多部署几个模型可以接受。但在LLM领域中,为了效果导致模型size剧增,同时也需要更为复杂的调度方式,总体来说,PPO优化pipeline对资源使用和调度带来了不小挑战。
人人都能看懂的RL-PPO理论知识 未读,建议细读。
DPO(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在训练奖励模型RM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在考虑“什么回答是好的,什么回答是不好的”这个问题了。而对齐模型依然是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我们能不能避开奖励模型的训练,直接一步到位训练对齐模型呢?
- RLHF算法包含奖励模型(reward model)和策略模型(policy model,也称为演员模型,actor model),基于偏好数据以及强化学习不断迭代优化策略模型的过程。RLHF常使用PPO作为基础算法,整体流程包含了4个模型,且通常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训练的actor model进行采样,因此训练起来,稳定性、效率、效果不易控制。
- 在实际rlhf-ppo的训练中,存在【显存占据大】、【超参多】、【模型训练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考虑“一步到位训练对齐模型”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能顺手做到绕过强化学习,采用一个更简单的方式(比如类似于sft)来使用偏好数据训练对齐模型呢?
- DPO算法不包含奖励模型和强化学习过程,直接通过偏好数据进行微调,将强化学习过程直接转换为类似SFT过程,因此整个训练过程简单、高效,主要的改进之处体现在于损失函数。DPO算法仅包含RLHF中的两个模型,即演员模型(actor model)以及参考(reference model),且训练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数据采样。DPO算法的目的是最大化奖励模型(此处的奖励模型即为训练的策略),使得奖励模型对chosen和rejected数据的差值最大,进而学到人类偏好。
偏好数据,可以表示为三元组(提示语prompt, 良好回答chosen, 一般回答rejected)。
Self-Play RL(细节移步其它文章)
OpenAI-O1之下,我们技术该何去何从o1 则再次证明了强化学习的重要性。dpo 是我这种没有强化基础的老 nlp 从业者的一块遮羞布,o1 则完全撕下了这张遮羞布。不学强化,不训 reward_model 是吧,那就抱着 sft / dpo 这些老古董一辈子技术落后别人吧。
Reinforcement Fine-Tuning
RFT 只是 PPO 技术范式下的一个新应用范式。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范式,
RFT 就是针对给定 prompt,产生一些包含 cot 的 response ,再通过一个 verifier 来判断 response 是否正确,作为信号来指导模型进行参数更新。抛开 cot 过程不谈,如果我们把这套流程的 verifier 换成 reward_model ,这个流程看上去是不是感到很熟悉? —— 那就是最传统的基于 PPO 的 RLHF。RFT 和 RLHF 唯一的区别就是,它的 return (reward 信号) 是通过 verifier 算出来的,而不是一个 reward_model 计算出来的。verifier 本身则可以看成是一个 rule,比如 math 任务的答案是否正确,code 任务的代码是否能执行 …… 因此, RFT = PPO + rule_based reward_model。至于 RFT 的技术难点,我个人认为和 o1 的技术难点完全 match:高质量 cot 的生产与高准确率 verifier 的获取。
RFT 的价值:只要能定制好一个任务的 verifier,那么 RFT 便可以在这个新的领域场景,以十分之一或更少的数据,轻松超过 SFT 的结果。当然,用 PPO 训练模型能带来的所有收益也都是 RFT 的优点,这里就不赘述了。介绍中还提到,RFT 擅长解决法律、保险、医疗、金融和工程领域等任务,而这些任务通常有明确的“正确答案”。是因为 RFT 只适合答案固定的场景吗?不是,仅仅是因为答案固定的场景 verifier 非常容易制定。Sam Altman 在直播中认为 RFT 是 2024 最牛的技术进展,能帮助大家搞定专业模型的训练。说的没错,RFT 在大模型应用方向确实是划时代的,因为它真的能帮 OpenAI 卖更多的定制化服务。LLM 从业者们也能从中些许受益,掌握了 RFT 技术后,以后老板再提出做一个新的应用模型,我们就不需要再枯燥的标注大量的 SFT 数据,而是花一点时间训个 verifier 即可。
字节的 ReFT 可以看作是 OpenAI 的 RFT 在数学任务上的一个极简版实现方案
- SFT 得到一个较好的模型;
- 给定 prompt,do_sample 多次,生成一些带 cot 的 response;
- 答案正确,1 分;答案错误,0.1 分;提取不到答案(说明没有 follow 输出格式),0分;
- 根据 returns 更新模型。
ReFT 这篇论文,好就好在它是在 o1 之前发表的。因为 o1 的出现,“cot 的推理过程,MCTS 采样,PRM,ORM,rule-based reward_model” 等概念,已经在 LLM 圈深入人心了。
技术
RLHF开源框架主要有DeepspeedChat、Trlx、ColossalAI-Chat,同时在这些框架中会包括一些常用的节省GPU资源,加快训练速度的框架例如Accelerate、PEFT等。在整个RLHF的优化训练中,少则涉及2个模型,多则涉及4个模型(base-model,sft-model,reward-model,ppo-model),超参数较多,训练优化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还有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就是RLHF的优化训练耗时较多,少则半月,多则数月才会训练完成,训练资源成本较多。
一键式 RLHF 训练 DeepSpeed Chat(一):理论篇ChatGPT模型的训练是基于InstructGPT论文中的RLHF方式。这与常见的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和微调截然不同,目前仍缺乏一个支持端到端的基于人工反馈机制的强化学习(RLHF)的规模化系统,为使RLHF训练真正普及到AI社区,DeepSpeed-Chat应运而生。 一键式RLHF训练 DeepSpeed Chat(二):实践篇 值得细读
PAI-ChatLearn :灵活易用、大规模 RLHF 高效训练框架(阿里云最新实践)
开启训练之旅: 基于Ray和vLLM构建70B+模型的开源RLHF全量训练框架 DeepSpeedChat和LLaMA Factory这些框架往往是基于 ZeRO 等并行方式,将 RLHF 算法中的四个模型切片后放到同一个 GPU 上。在模型规模越来越大的今天,这种调度方式无法满足 70B+ 甚至仅 13B+模型的全量 RLHF 训练,必须通过合并 Actor Critic 模型或者使用 LoRA 等方式妥协内存使用量。而这些PEFT的方式往往意味着模型效果的妥协。
TRL 是由大名鼎鼎的Transformer 针对强化学习专门设计的,旨在打造一个针对大语言模型开展强化学习所用到的全栈类库。提供三阶段训练框架,包括微调训练阶段的SFTTrainer、RM模型训练阶段的RewardTrainer、以及强化学习训练阶段使用的PPOTrainer。 PS:对应训练的LLM的Trainer
数据集格式
数据准备
sft
- 主要数据格式:QA问答
- 适用类型:微调的主要场景,垂直领域应用私有化重点能力
# 带有历史的QA
{
"instruction": "你是谁?",
"input": "",
"output": "我是一个由XXX自主训练的生成式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名字为GPT,专门用于回答运维相关问题。",
"history":[
[
"你好",
"你好呀!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
]
}
# 不带历史的QA提问
{
"instruction": "你是谁?",
"input": "",
"output": "我是一个由XXXX自主训练的生成式自然语言处理模型,名字为GPT,专门用于回答运维相关问题。"
}
rm
- 主要数据格式:带有排序的QA方案
- 适用类型:用于SFT后的模型能力增强,训练奖励模型协助对模型结果进行优化符合人类预期
{
"instruction": "我需要举办6人晚宴。你能帮我推荐三道不包括坚果或海鲜的菜吗?",
"input": "",
"output": [
"好的,我将为您推荐三道不包含坚果或海鲜的菜。这三道菜都是容易做且好吃的家常菜,希望您能满意。\n1. 青椒土豆丝\n2. 西红柿炒鸡蛋\n3. 土豆炖豆角",
"尖椒干豆腐,土豆丝,红烧肉",
"如果是六个人,就点八个菜,一般是荤素搭配,凉菜+热菜,两三个素凉,一个肉凉,以及两三个素热,两三个肉热。"
],
"history": []
}
# 和sft的主要差异在于output中,需要排序给出对应的回答,依次从好到差这样排序
DPO\PPO 直接偏好优化
- 主要数据格式:
- 使用类型:直接跳过对应的RM训练过程中,利用数据来完成强化学习操作
{
"instruction": "解释为什么下面的分数等于 1/4\n4/16",
"input": "",
"output": [
"分数 4/16 等于 1/4,因为分子和分母都可以被 4 整除。将顶部和底部数字都除以 4 得到分数 1/4。",
"1/4 与 1/4 相同。"
]
}
# 在output中有两个答案,分别表示choosen和reject来表示数据是否接收。
基于 LoRA 的 RLHF: 记一次不太成功但有趣的百川大模型调教经历 非常经典。 PS:大模型统一的一个好处是input字段统一,进而数据集格式统一。这不像以前的专有模型,input字段各式各样。数据集格式是什么样子,就侧重训练模型哪些方面的能力。
- sft 数据集/Instruction 数据集。
- sft训练之后的大概效果是这样的:
输入: "你是谁开发的啊" 原始 baichuan-7B: "我就是你,我是你自己。(自性)" ChatBaichun-HC3: "我是一个计算机程序,由一个人或一群人编写。我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回答问题。"
- rl 数据集,这个是训练reward model 用的,不是训练sft model 用的。
代码
SFT是指令学习, 而RM和PPO合在一起用于RLHF的对齐, 先做SFT,再做RM,最后做PPO
# 训练
experience_list = []
for i in range(epoch):
# 生成模型所需的input_ids
input_ids = tokenizer.batch_encode_plus(prompt_list, return_tensors="pt",...)["input_ids"]
experience = make_experience(args, actor_model, critic_model,ref_model,reward_model,input_ids, ...)
experience_list.append(experience)
mr = np.mean(np.array(mean_reward))
actor_model.train()
critic_model.train()
ppo_step = update_model(args, experience_list, actor_model, actor_optimizer, critic_model,critic_optimizer, tb_write, ppo_step)
# 模型保存
actor_model.save_pretrained(os.path.join(args.output_dir, "checkpoint-{}".format(ppo_step)))
tokenizer.save_pretrained(os.path.join(args.output_dir, "checkpoint-{}".format(ppo_step)))
def make_experience(args, actor_model, critic_model, ref_model,reward, reward_model, input_ids, generate_kwargs):
actor_model.eval()
critic_model.eval()
with torch.no_grad():
# 获取prompt内容长度
prompt_length = input_ids.shape[1]
# 使用动作模型通过已有提示生成指定内容,其中:seq_outputs为返回序列,包含prompt+生成的answer
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 actor_model.generate(input_ids, **generate_kwargs)
# 通过动作模型和原始模型同时计算生成结果对应的log_probs
action_log_probs = actor_model(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base_action_log_probs = ref_model(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 通过评判模型计算生成的answer的分值
value, _ = critic_model(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prompt_length)
value = value[:, :-1]
# 通过奖励模型计算生成奖励值,并对奖励值进行裁剪
_, reward_score = reward_model.forward(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prompt_length=prompt_length)
reward_clip = torch.clamp(reward_score, -args.reward_clip_eps, args.reward_clip_eps)
# reward_clip = reward_score
# 对动作模型和原始模型的log_probs进行kl散度计算,防止动作模型偏离原始模型
kl_divergence = -args.kl_coef * (action_log_probs - base_action_log_probs)
rewards = kl_divergence
start_ids = input_ids.shape[1] - 1
action_mask = attention_mask[:, 1:]
ends_ids = start_ids + action_mask[:, start_ids:].sum(1)
batch_size = action_log_probs.shape[0]
# 将奖励值加到生成的answer最后一个token上
for j in range(batch_size):
rewards[j, start_ids:ends_ids[j]][-1] += reward_clip[j]
# 通过奖励值计算优势函数
advantages, returns = get_advantages_and_returns(value, rewards, start_ids, args.gamma, args.lam)
experience = {"input_ids": input_ids, "seq_outputs": seq_outputs, "attention_mask": attention_mask,
"action_log_probs": action_log_probs, "value": value, "reward_score": reward_score,
"advantages": advantages, "returns": returns}
return experience
def update_model(args, experience_list, actor_model, actor_optimizer, critic_model, critic_optimizer, tb_write,ppo_step):
# 计算actor模型损失值
actor_loss = actor_loss_function(experience["action_log_probs"][:, start_ids:],...)
# actor模型梯度回传,梯度更新
actor_loss.backward()
actor_optimizer.step()
actor_optimizer.zero_grad()
# 计算critic模型损失值
# critic模型梯度回传,梯度更新
阿里PAI-ChatLearn:大规模 Alignment高效训练框架正式开源 未细读
小结
流程与技术放在一起如下图
BaiChuan2技术报告细节分享&个人想法 当产出一个新的模型结构时,可以从以上视角、阶段来一一对比。PS: 提示词在不同模型之间,还是有细微差别的,那想要提示词效果比较好,自然需要了解对应模型的细节。
大模型RLHF中PPO的直观理解 未读,有几个图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