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Python ioc 从0到1构建一个db 上下文记忆 agentic chat 图数据库的一些考量 LLM一些探索 Agent实践 LLM预训练 向量数据库的一些考量 fastapi+sqlalchemy进行项目开发 LLM微调实践 Python协程实现 Agent Functon Calling LLamaIndex入门 Multi-Agent探索 Python虚拟机 LLM工作流编排 Python实践 下一个平台Agent 激发LLM涌现——提示工程 LLM微调理论 大佬沉思 LLM外挂知识库 LLMOps 多模态LLM Python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库 Transformers源码学习 LangChain源码学习 通用分布式计算引擎Ray Python并发 go依赖注入 go collection gc的基本原理 golang性能分析及优化 数据湖 高性能计算与存储 Linux2.1.13网络源代码学习 《大数据经典论文解读》 三驾马车学习 Spark 内存管理及调优 Yarn学习 从Spark部署模式开始讲源码分析 容器狂占内存资源怎么办? 多角度理解一致性 golang io使用及优化模式 Flink学习 c++学习 学习ebpf go设计哲学 ceph学习 学习mesh kvm虚拟化 学习MQ go编译器以及defer实现 学习go 为什么要有堆栈 汇编语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 运行时和库 Prometheus client mysql 事务 mysql 事务的隔离级别 mysql 索引 坏味道 学习分布式 学习网络 学习Linux go堆内存分配 golang 系统调用与阻塞处理 Goroutine 调度过程 重新认识cpu mosn有的没的 负载均衡泛谈 单元测试的新解读 《Redis核心技术与实现》笔记 《Prometheus监控实战》笔记 Prometheus 告警学习 calico源码分析 对容器云平台的理解 Prometheus 源码分析 并发的成本 基础设施优化 hashicorp raft源码学习 docker 架构 mosn细节 与微服务框架整合 Java动态代理 编程范式 并发通信模型 《网络是怎样连接的》笔记 go channel codereview gc分析 jvm 线程实现 go打包机制 go interface及反射 如何学习Kubernetes 《编译原理之美》笔记——后端部分 《编译原理之美》笔记——前端部分 Pilot MCP协议分析 go gc 内存管理玩法汇总 软件机制 istio流量管理 Pilot源码分析 golang io 学习Spring mosn源码浅析 MOSN简介 《datacenter as a computer》笔记 学习JVM Tomcat源码分析 Linux可观测性 学习存储 学计算 Gotty源码分析 kubernetes operator kaggle泰坦尼克问题实践 kubernetes扩缩容 神经网络模型优化 直觉上理解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机器学习 TIDB源码分析 什么是云原生 Alibaba Java诊断工具Arthas TIDB存储——TIKV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简介 netty中的线程池 guava cache 源码分析 Springboot 启动过程分析 Spring 创建Bean的年代变迁 Linux内存管理 自定义CNI IPAM 共识算法 spring redis 源码分析 kafka实践 spring kafka 源码分析 Linux进程调度 让kafka支持优先级队列 Codis源码分析 Redis源码分析 C语言学习 《趣谈Linux操作系统》笔记 docker和k8s安全访问机制 jvm crash分析 Prometheus 学习 Kubernetes监控 Kubernetes 控制器模型 容器日志采集 容器狂占资源怎么办? Kubernetes资源调度——scheduler 时序性数据库介绍及对比 influxdb入门 maven的基本概念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server Kubernetes类型系统 源码分析体会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算法新解 Kubernetes源码分析——controller manang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apiserv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kubelet Kubernetes介绍 ansible学习 Kubernetes源码分析——从kubectl开始 jib源码分析之Step实现 线程排队 jib源码分析之细节 跨主机容器通信 jib源码分析及应用 为容器选择一个合适的entrypoint kubernetes yaml配置 《持续交付36讲》笔记 mybatis学习 程序猿应该知道的 无锁数据结构和算法 CNI——容器网络是如何打通的 为什么很多业务程序猿觉得数据结构和算法没用? 串一串一致性协议 当我在说PaaS时,我在说什么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数据结构笔记 PouchContainer技术分享体会 harbor学习 用groovy 来动态化你的代码 精简代码的利器——lombok 学习 《深入剖析kubernetes》笔记 编程语言那些事儿 rxjava3——背压 rxjava2——线程切换 spring cloud 初识 《深入拆解java 虚拟机》笔记 《how tomcat works》笔记 hystrix 学习 rxjava1——概念 Redis 学习 TIDB 学习 如何分发计算 Storm 学习 AQS1——论文学习 Unsafe Spark Stream 学习 linux vfs轮廓 《自己动手写docker》笔记 java8 实践 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 细读 区块链泛谈 比特币 大杂烩 总纲——如何学习分布式系统 hbase 泛谈 forkjoin 泛谈 看不见摸不着的cdn是啥 《jdk8 in action》笔记 程序猿视角看网络 bgp初识 calico学习 AQS——粗略的代码分析 我们能用反射做什么 web 跨域问题 《clean code》笔记 《Elasticsearch权威指南》笔记 mockito简介及源码分析 2017软件开发小结—— 从做功能到做系统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clients dns隐藏的一个坑 《mysql技术内幕》笔记 log4j学习 为什么netty比较难懂? 递归、回溯、动态规划 apollo client源码分析及看待面向对象设计 学习并发 docker运行java项目的常见问题 OpenTSDB 入门 spring事务小结 分布式事务 javascript应用在哪里 《netty in action》读书笔记 netty对http2协议的解析 ssl证书是什么东西 http那些事 苹果APNs推送框架pushy apple 推送那些事儿 编写java框架的几大利器 java内存模型和jvm内存布局 java exception Linux IO学习 netty内存管理 测试环境docker化实践 netty在框架中的使用套路 Nginx简单使用 《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小结 Go并发机制及语言层工具 Linux网络源代码学习——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docker源码分析》小结 docker namespace和cgroup zookeeper三重奏 数据库的一些知识 Spark 泛谈 链式处理的那些套路 netty回顾 Thrift基本原理与实践(二) Thrift基本原理与实践(一) 回调 异步执行抽象——Executor与Future Docker0.1.0源码分析 java gc Jedis源码分析 深度学习泛谈 Linux网络命令操作 JTA与TCC 换个角度看待设计模式 Scala初识 向Hadoop学习NIO的使用 以新的角度看数据结构 并发控制相关的硬件与内核支持 systemd 简介 quartz 源码分析 基于docker搭建测试环境(二) spring aop 实现原理简述 自己动手写spring(八) 支持AOP 自己动手写spring(七) 类结构设计调整 分析log日志 自己动手写spring(六) 支持FactoryBean 自己动手写spring(九) 总结 自己动手写spring(五) bean的生命周期管理 自己动手写spring(四) 整合xml与注解方式 自己动手写spring(三) 支持注解方式 自己动手写spring(二) 创建一个bean工厂 自己动手写spring(一) 使用digester varnish 简单使用 关于docker image的那点事儿 基于docker搭建测试环境 分布式配置系统 JVM执行 git maven/ant/gradle/make使用 再看tcp kv系统 java nio的多线程扩展 《Concurrency Models》笔记 回头看Spring IOC IntelliJ IDEA使用 Java泛型 vagrant 使用 Go常用的一些库 Python初学 Goroutine 调度模型 虚拟网络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小结 Kubernetes存储 访问Kubernetes上的Service Kubernetes副本管理 Kubernetes pod 组件 Go基础 JVM类加载 硬币和扑克牌问题 LRU实现 virtualbox 使用 ThreadLocal小结 docker快速入门

架构

bert rerank微调 大模型推理tips RAG向量检索与微调 dddfirework源码分析 RAG与知识图谱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vLLM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 模型服务化(未完成) 大模型Post-Training 大模型训练 大模型推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 k8s设备管理 ddd从理念到代码 如何应用LLM 小鼠如何驾驭大象(LLM)? 多类型负载协调员Koordinator controller-runtime细节分析 finops学习 kubevela多集群 kubevela中cue的应用 基于k8s的工作流 kubevela源码分析 容器和CPU那些事儿 数据集管理fluid 应用管理平台kubevela karmada支持crd 多集群管理 AutoML和AutoDL 特征平台 实时训练 分布式链路追踪 K8S YAML 资源清单管理方案 tensorflow原理——python层分析 如何学习tensorflow 数据并行——allreduce 数据并行——ps 推荐系统embedding原理及实践 机器学习中的python调用c 机器学习训练框架概述 tensornet源码分析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X的生成——特征工程 tvm tensorflow原理——core层分析 模型演变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实战》笔记 keras 和 Estimator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 分布式训练的一些问题 基于Volcano的弹性训练 图神经网络 pytorch弹性分布式训练 从混部到统一调度 从RNN到Attention pytorch分布式训练 CNN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 pytorch与线性回归 多活 volcano特性源码分析 推理服务 kubebuilder 学习 mpi 学习pytorch client-go学习 提高gpu 利用率 GPU与容器的结合 GPU入门 AI云平台梳理 tensorflow学习 tf-operator源码分析 k8s批处理调度/Job调度 喜马拉雅容器化实践 Kubernetes 实践 学习rpc BFF openkruise学习 可观察性和监控系统 基于Kubernetes选主及应用 《许式伟的架构课》笔记 Admission Controller 与 Admission Webhook 发布平台系统设计 k8s水平扩缩容 Scheduler如何给Node打分 Scheduler扩展 深入controller openkruise cloneset学习 controller-runtime源码分析 pv与pvc实现 csi学习 client-go informer源码分析 kubelet 组件分析 调度实践 Pod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 《软件设计之美》笔记 mecha 架构学习 Kubernetes events学习及应用 CRI——kubelet与容器引擎之间的接口 资源调度泛谈 业务系统设计原则 grpc学习 元编程 以应用为中心 istio学习 下一代微服务Service Mesh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笔记 概率论 serverless 泛谈 《架构整洁之道》笔记 处理复杂性 那些年追过的并发 服务器端编程 网络通信协议 架构大杂烩 如何学习架构 《反应式设计模式》笔记 项目的演化特点 反应式架构摸索 函数式编程的设计模式 服务化 ddd反模式——CRUD的败笔 研发效能平台 重新看面向对象设计 业务系统设计的一些体会 函数式编程 《左耳听风》笔记 业务程序猿眼中的微服务管理 DDD实践——CQRS 项目隔离——案例研究 《编程的本质》笔记 系统故障排查汇总及教训 平台支持类系统的几个点 代码腾挪的艺术 abtest 系统设计汇总 《从0开始学架构》笔记 初级权限系统设计 领域驱动理念 现有上传协议分析 移动网络下的文件上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送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 做配置中心要想好的几个基本问题 不同层面的异步 分层那些事儿 性能问题分析 用户认证问题 资源的分配与回收——池 消息/任务队列

标签

k8s设备管理 多类型负载协调员Koordinator controller-runtime细节分析 finops学习 kubevela多集群 kubevela中cue的应用 基于k8s的工作流 kubevela源码分析 容器和CPU那些事儿 数据集管理fluid 应用管理平台kubevela karmada支持crd 多集群管理 K8S YAML 资源清单管理方案 从混部到统一调度 volcano特性源码分析 kubebuilder 学习 client-go学习 tf-operator源码分析 k8s批处理调度/Job调度 喜马拉雅容器化实践 Kubernetes 实践 openkruise学习 基于Kubernetes选主及应用 Admission Controller 与 Admission Webhook k8s水平扩缩容 Scheduler如何给Node打分 Scheduler扩展 深入controller openkruise cloneset学习 controller-runtime源码分析 pv与pvc实现 csi学习 client-go informer源码分析 kubelet 组件分析 调度实践 Pod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 Kubernetes events学习及应用 CRI——kubelet与容器引擎之间的接口 资源调度泛谈 如何学习Kubernetes 以应用为中心 kubernetes operator kubernetes扩缩容 serverless 泛谈 什么是云原生 自定义CNI IPAM docker和k8s安全访问机制 Kubernetes监控 Kubernetes 控制器模型 Kubernetes资源调度——scheduler Kubernetes类型系统 Kubernetes源码分析——controller manang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apiserv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kubelet Kubernetes介绍 Kubernetes源码分析——从kubectl开始 kubernetes yaml配置 CNI——容器网络是如何打通的 当我在说PaaS时,我在说什么 《深入剖析kubernetes》笔记 Kubernetes存储 访问Kubernetes上的Service Kubernetes副本管理 Kubernetes pod 组件
上下文记忆 agentic chat bert rerank微调 大模型推理tips LLM一些探索 Agent实践 LLM预训练 RAG向量检索与微调 LLM微调实践 RAG与知识图谱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vLLM Agent Functon Calling LLamaIndex入门 Multi-Agent探索 LLM工作流编排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 模型服务化(未完成) 大模型Post-Training 大模型训练 大模型推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 下一个平台Agent 激发LLM涌现——提示工程 LLM微调理论 大佬沉思 LLM外挂知识库 LLMOps 多模态LLM Transformers源码学习 LangChain源码学习 如何应用LLM 小鼠如何驾驭大象(LLM)? AutoML和AutoDL 特征平台 实时训练 tensorflow原理——python层分析 如何学习tensorflow 数据并行——allreduce 数据并行——ps 推荐系统embedding原理及实践 机器学习中的python调用c 机器学习训练框架概述 tensornet源码分析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X的生成——特征工程 tvm tensorflow原理——core层分析 模型演变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实战》笔记 keras 和 Estimator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 分布式训练的一些问题 基于Volcano的弹性训练 图神经网络 pytorch弹性分布式训练 从RNN到Attention pytorch分布式训练 CNN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 pytorch与线性回归 推理服务 mpi 学习pytorch 提高gpu 利用率 GPU与容器的结合 GPU入门 AI云平台梳理 tensorflow学习 kaggle泰坦尼克问题实践 神经网络模型优化 概率论 直觉上理解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泛谈

容器和CPU那些事儿

2022年11月06日

简介

观察cpu 使用

linux 视角

假设只有一个 CPU

  1. 一个用户程序开始运行了,就对应着第一个”us”框,”us”是”user”的缩写,代表 Linux 的用户态 CPU Usage。普通用户程序代码中,只要不是调用系统调用(System Call),这些代码的指令消耗的 CPU 就都属于”us”。
  2. 当用户程序代码中调用了系统调用,比如 read() 去读取一个文件,用户进程就会从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内核态 read() 系统调用在读到真正 disk 上的文件前,会进行一些文件系统层的操作,这些代码指令的消耗就属于”sy”。”sy”是 “system”的缩写,代表内核态 CPU 使用。
  3. 接下来,这个 read() 系统调用会向 Linux 的 Block Layer 发出一个 I/O Request,触发一个真正的磁盘读取操作。这时进程一般会被置为 TASK_UNINTERRUPTIBLE。而 Linux 会把这段时间标示成”wa”,”wa”是”iowait”的缩写,代表等待 I/O 的时间,这里的 I/O 是指 Disk I/O。
  4. 当磁盘返回数据时,进程在内核态拿到数据,这里仍旧是内核态的 CPU 使用中的”sy”,然后,进程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在用户态得到文件数据,”us”。进程在读取数据之后,没事可做就休眠了,”id”是”idle”的缩写,代表系统处于空闲状态。
  5. 如果这时这台机器在网络收到一个网络数据包,网卡就会发出一个中断(interrupt)。相应地,CPU 会响应中断,然后进入中断服务程序。CPU 就会进入”hi”,”hi”是”hardware irq”的缩写,代表 CPU 处理硬中断的开销。由于我们的中断服务处理需要关闭中断,所以这个硬中断的时间不能太长。
  6. 但是,发生中断后的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如果这些工作比较耗时那怎么办呢?Linux 中有一个软中断的概念(softirq),它可以完成这些耗时比较长的工作。从网卡收到数据包的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软中断来处理的。那么,CPU 就会进入到第八个框,”si”。这里”si”是”softirq”的缩写,代表 CPU 处理软中断的开销。无论是”hi”还是”si”,它们的 CPU 时间都不会计入进程的 CPU 时间。这是因为本身它们在处理的时候就不属于任何一个进程。wa、hi、si,这些 I/O 或者中断相关的 CPU 使用,CPU Cgroup 不会去做限制

docker 视角

docker stats returns a live data stream for running containers.

docker stats 命令输出

CONTAINER ID        NAME                                         CPU %               MEM USAGE / LIMIT     MEM %               NET I/O             BLOCK I/O           PIDS
4aeb15578094        mesos-19ba2ecd-7a98-4e92-beed-c132b063578d   0.21%               376.4MiB / 1GiB       36.75%              3.65MB / 1.68MB     119kB / 90.1kB      174
77747f26dff4        mesos-e3d34892-8af6-4ab7-a649-0a4b424ccd04   0.31%               752.5MiB / 800MiB     94.06%              11.9MB / 3.06MB     86.1MB / 47MB       132
d64e482d2843        mesos-705b5dc6-7169-42e8-a143-6a7dc2e32600   0.18%               680.5MiB / 800MiB     85.06%              43.1MB / 17.1MB     194MB / 228MB       196
808a4bd888fb        mesos-65c9d5a6-3967-4a4a-9834-b83ae8c033be   1.81%               1.45GiB / 2GiB        72.50%              1.32GB / 1.83GB     8.36MB / 19.8MB     2392
  1. CPU % 体现了 quota/period 值
  2. MEM USAGE / LIMIT 反映了内存占用
  3. NET I/O 反映了进出带宽
  4. BLOCK I/O 反映了磁盘带宽,The amount of data the container has read to and written from block devices on the host ,貌似是一个累计值,但可以部分反映 项目对磁盘的写程度,有助于解决容器狂打日志怎么办?
  5. PID 反映了对应的进程号,也列出了进程id 与容器id的关系。根据pid 查询容器 id docker stats --no-stream | grep 1169

具体到语言级,各个语言都有对应的分析工具,比如java 应用,可以进一步使用vjtop等工具分析进程内线程。

Linux的CPU管理——CFS

在 Linux 里面,进程大概可以分成两种:实时进程和 普通进程。每个 CPU 都有自己的 struct rq 结构(一个cpu一个运行队列),其用于描述在此 CPU 上所运行的所有进程,其包括一个实时进程队列 rt_rq 和一个 CFS 运行队列 cfs_rq,在调度时,调度器首先会先去实时进程队列找是否有实时进程需要运行,如果没有才会去 CFS 运行队列找是否有进程需要运行。

cgroup 是 调度器 暴露给外界操作 的接口,对于 进程cpu 相关的资源配置 RT(realtime调度器) 和CFS 均有实现。本文主要讲 CFS,CFS 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CFS 基于虚拟运行时间的调度

What is the concept of vruntime in CFSvruntime is a measure of the “runtime” of the thread - the amount of time it has spent on the processor. The whole point of CFS is to be fair to all; hence, the algo kind of boils down to a simple thing: (among the tasks on a given runqueue) the task with the lowest vruntime is the task that most deserves to run, hence select it as ‘next’. CFS(完全公平调度器)是Linux内核2.6.23版本开始采用的进程调度器,具体的细节蛮复杂的,整体来说是保证每个进程运行的虚拟时间一致, 每次选择vruntime 较少的进程来执行

另外两个细节

  1. 进程上下文切换会导致额外的 CPU 浪费。假如被选中的进程刚运行没多久,它的虚拟时间时间就比另一个进程小了。这时候难道要马上换另一个进程处理么?出于减少频繁切换进程所带来的成本考虑,Linux 会保证选择到的进程一个最短的运行时间,这个时间由 sched_min_granularity_ns 这个内核参数来控制。当然了,如果进程因为等待网络、磁盘等资源时主动放弃那另算。
  2. 在实践中可能确实有进程需要多分配一点运行时间。Linux 采用的做法在是上述绝对公平算法基础上再为进程引入一个权重。这个权重就是 Linux 进程的 nice 值,也就是我们平时 top 命令结果中看到的 ni 这一列。nice 范围为 -20(最高权重)到 19(最低权重)。

vruntime就是根据权重、优先级(留给上层介入的配置)等将实际运行时间标准化。在内核中通过prio_to_weight数组进行nice值和权重的转换。

static const int prio_to_weight[40] = {
 /* -20 */     88761,     71755,     56483,     46273,     36291,
 /* -15 */     29154,     23254,     18705,     14949,     11916,
 /* -10 */      9548,      7620,      6100,      4904,      3906,
 /*  -5 */      3121,      2501,      1991,      1586,      1277,
 /*   0 */      1024,       820,       655,       526,       423,
 /*   5 */       335,       272,       215,       172,       137,
 /*  10 */       110,        87,        70,        56,        45,
 /*  15 */        36,        29,        23,        18,        15,
};

NICE_0_LOAD = 1024

虚拟运行时间 vruntime += 实际运行时间 delta_exec * NICE_0_LOAD/ 权重

CFS hard limits

对一个进程配置 cpu-shares 并不能绝对限制 进程对cpu 的使用(如果机器很闲,进程的vruntime 虽然很大,但依然可以一直调度执行),也不能预估 进程使用了多少cpu 资源。这对于 桌面用户无所谓,但对于企业用户或者云厂商来说就很关键了。所以CFS 后续加入了 bandwith control。 将 进程的 cpu-period,cpu-quota 数据纳入到调度逻辑中。

  1. 在操作系统里,cpu.cfs_period_us 的值一般是个固定值, Kubernetes 不会去修改它
  2. cpu.cfs_quota_us/cpu.cfs_period_us 的值与 top 命令看到的 进程 %CPU 是一致的。 PS: 这就把原理与实践串起来了。
  3. 即使 cpu.cfs_quota_us 已经限制了进程 CPU 使用的绝对值,如果两个进程的 cpu.cfs_quota_us/cpu.cfs_period_us 和仍然大于了cpu 个数,则 cpu.shares 可以限定两个进程使用cpu 时间的比例,当系统上 CPU 完全被占满的时候是有用的

具体逻辑比较复杂,有兴趣可以看CPU bandwidth control for CFS

崩溃,K8s 使用 CPU Limit 后,服务响应变成龟速…

让容器跑得更快:CPU Burst 技术实践 Bandwidth Controller 适用于 CFS 任务,用 period 和 quota 管理 cgroup 的 CPU 时间消耗。若 cgroup 的 period 是 100ms quota 是 50ms,cgroup 的进程每 100ms 周期内最多使用 50ms CPU 时间。当 100ms 周期的 CPU 使用超过 50ms 时进程会被限流,cgroup 的 CPU 使用被限制到 50%。CPU 利用率是一段时间内 CPU 使用的平均,以较粗的粒度统计 CPU 的使用需求,CPU 利用率趋向稳定;当观察的粒度变细,CPU 使用的突发特征更明显。以 1s 粒度和 100ms 粒度同时观测容器负载运行,当观测粒度是 1s 时 CPU 利用率的秒级平均在 250% 左右,而在 Bandwidth Controller 工作的 100ms 级别观测 CPU 利用率的峰值已经突破 400% 。

我们用 CPU Burst 技术来满足这种细粒度 CPU 突发需求,在传统的 CPU Bandwidth Controller quota 和 period 基础上引入 burst 的概念。当容器的 CPU 使用低于 quota 时,可用于突发的 burst 资源累积下来;当容器的 CPU 使用超过 quota,允许使用累积的 burst 资源。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将容器更长时间的平均 CPU 消耗限制在 quota 范围内,允许短时间内的 CPU 使用超过其 quota。如果用 Bandwidth Controller 算法来管理休假,假期管理的周期(period)是一年,一年里假期的额度是 quota ,有了 CPU Burst 技术之后今年修不完的假期可以放到以后来休了。

Linux 进程管理之CFS负载均衡 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容器 与 CFS

Linux 容器中所谓的核并不是真正的 CPU 核,而是转化成了执行时间的概念。在容器进程调度的时候给其满足一定的 CPU 执行时间,而不是真正的分配逻辑核。

/sys/fs/cgroup/cpu

Kubernetes中的CPU节流:事后分析几乎所有的容器编排器都依赖于内核控制组(cgroup)机制来管理资源约束。在容器编排器中设置硬CPU限制后,内核将使用完全公平调度器(CFS)Cgroup带宽控制来实施这些限制。CFS-Cgroup带宽控制机制使用两个设置来管理CPU分配:配额(quota)和周期(period)。当应用程序在给定时间段内使用完其分配的CPU配额时,此时它将受到CPU节流,直到下一个周期才能被调度。

docker CPU文档By default, each container’s access to the host machine’s CPU cycles is unlimited. You can set various constraints to limit a given container’s access to the host machine’s CPU cycles. Most users use and configure the default CFS scheduler. In Docker 1.13 and higher, you can also configure the realtime scheduler.The CFS is the Linux kernel CPU scheduler for normal Linux processes. Several runtime flags allow you to configure the amount of access to CPU resources your container has. When you use these settings, Docker modifies the settings for the container’s cgroup on the host machine. 默认情况,容器可以任意使用 host 上的cpu cycles,配的不是容器,配的是 CFS,dockers仅仅是帮你设置了下参数而已。

  示例 默认值
–cpuset-cpus --cpuset-cpus="1,3"  
–cpu-shares 默认为1024 绝对值没有意义,只有和另一个进程对比起来才有意义
–cpu-period 100ms Specify the CPU CFS scheduler period,和cpu-quota结合使用
–cpu-quota   Impose a CPU CFS quota on the container,和cpu-period结合使用
–cpus 1 表示quota/period=1
docker 1.13支持支持,替换cpu-period和cpu-quota

If you have 1 CPU, each of the following commands guarantees the container at most 50% of the CPU every second.

  1. Docker 1.13 and higher:docker run -it --cpus=".5" ubuntu /bin/bash
  2. Docker 1.12 and lower: docker run -it --cpu-period=100000 --cpu-quota=50000 ubuntu /bin/bash

shares值即CFS中每个进程的(准确的说是调度实体)权重(weight/load),shares的大小决定了在一个CFS调度周期中,进程占用的比例,比如进程A的shares是1024,B的shares是512,假设调度周期为3秒,那么A将只用2秒,B将使用1秒

现在的多核系统中每个核心都有自己的缓存,如果频繁的调度进程在不同的核心上执行势必会带来缓存失效等开销。–cpuset-cpus 可以让容器始终在一个或某几个 CPU 上运行。–cpuset-cpus 选项的一个缺点是必须指定 CPU 在操作系统中的编号,这对于动态调度的环境(无法预测容器会在哪些主机上运行,只能通过程序动态的检测系统中的 CPU 编号,并生成 docker run 命令)会带来一些不便。解决办法 深入理解 Kubernetes CPU Manager Uber的20万容器实践:如何避免容器化环境中的 CPU 节流

Kubernetes 与 CFS

QoS(Guaranteed,Burstable,BestEffort) 是对 SLO 宏观层面的定义,而操作系统为不同 QoS 的 Pod 提供微观层面的 SLO 保障和隔离能力。Kubelet 对外暴露了绑核、NUMA 亲和等能力,针对 Guaranteed 类型的 Pod,其每个 Container 会独占 CPU,而所有非 Guaranteed Pod 的 Container 将会共享(也做了绑核,绑的是余下所有的核,包括预留的核)剩余的所有核,同时 Kubelet 也会根据 CPU Request 和 Limit 的值设置 CPU shares 和 quota 的值(cgroup v1 v2 对应不同的文件)。也可以通过扩展 Kubelet 或者完全自研的方式,配合 kernel,实现更丰富的隔离、压制能力等,例如基于 RDT 的超线程隔离,基于 cgroup identity 的绝对压制能力等。

假设cat /proc/cpuinfo| grep "processor"| wc -l 查看某个node 的逻辑core 数为48,使用kubectl describe node xx查看node cpu情况

Capacity:     # 节点的总资源
  ...
  cpu:                       48
Allocatable:  # 可以分配用来运行pod的
  ...
  cpu:                       47

Understanding resource limits in kubernetes: cpu time

resources:
  requests:
    memory: 50Mi
    cpu: 50m
  limits:
    memory: 100Mi
    cpu: 100m

如果不明确标注单位,比如直接写 0.5,默认单位就是Core,即 0.5 个处理器;当然也可以明确使用Millcores为单位,比如写成 500 m,同样也代表 0.5 个处理器,因为 Kubernetes 规定了1 Core = 1000 Millcores。而对于内存来说,它早已经有了广泛使用的计量单位,即 Bytes,如果设置中不明确标注单位,就会默认以 Bytes 计数。为了实际设置的方便,Kubernetes 还支持以Ei、Pi、Ti、Gi、Mi、Ki,以及E、P、T、G、M、K为单位,这两者略微有一点儿差别。这里我就以Mi和M为例,它们分别是Mebibytes与Megabytes的缩写,前者表示 1024×1024 Bytes,后者表示 1000×1000 Bytes。

cpu requests and cpu limits are implemented using two separate control systems.cpu request和limit 是两个cpu cgroup 子系统

Kubernetes docker cpu,cpuacct cgroup
request=50m cpu-shares=51 cpu.shares
limit=100m cpu-period=100000,cpu-quota=10000 cpu.cfs_period_us,cpu.cfs_quota_us

深入理解 Kubernetes CPU Mangager

request

$ kubectl run limit-test --image=busybox --requests "cpu=50m" --command -- /bin/sh -c "while true; do sleep 2; done"
deployment.apps "limit-test" created
$ docker ps | grep busy | cut -d' ' -f1
f2321226620e
$ docker inspect f2321226620e --format ''
51

Why 51, and not 50? The cpu control group and docker both divide a core into 1024 shares, whereas kubernetes divides it into 1000.

Requests 使用的是 cpu shares 系统,cpu shares 将每个 CPU 核心划分为 1024 个时间片,并保证每个进程将获得固定比例份额的时间片。如果总共有 1024 个时间片,并且两个进程中的每一个都将 cpu.shares 设置为 512,那么它们将分别获得大约一半的 CPU 可用时间。但 cpu shares 系统无法精确控制 CPU 使用率的上限,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进程没有使用它的这一份,其它进程是可以使用的。PS:核心是cfs每次挑选vruntime 最小的来执行,但某个进程如果io较多,就进不到就绪队列里,就只能等下一个调度周期了。

limit

$ kubectl run limit-test --image=busybox --requests "cpu=50m" --limits "cpu=100m" --command -- /bin/sh -c "while true; do
sleep 2; done"
deployment.apps "limit-test" created
$ kubectl get pods limit-test-5b4fb64549-qpd4n -o=jsonpath='{.spec.containers[0].resources}'
map[limits:map[cpu:100m] requests:map[cpu:50m]]
$ docker ps | grep busy | cut -d' ' -f1
f2321226620e
$ docker inspect 472abbce32a5 --format '  '
51 10000 100000

cpu limits 会被带宽控制组设置为 cpu.cfs_period_us 和 cpu.cfs_quota_us 属性的值。

k8s CPU 服务质量等级/Qos

cgroups 在 K8s 中的应用kubelet 作为 kubernetes 中的 node agent,所有 cgroup 的操作都由其内部的 containerManager 模块实现,containerManager 会通过 cgroup 将资源使用层层限制:node -> qos -> pod -> container。每一层都抽象出一种资源管理模型,通过这种方式提供了一种稳定的运行环境。如下图所示:

kubelet 会在 node 上创建了 4 个 cgroup 层级,从 node 的root cgroup(一般都是/sys/fs/cgroup)往下:

  1. Node 级别:针对 SystemReserved、KubeReserved 和 k8s pods 分别创建的三个 cgroup;
  2. QoS 级别:在kubepodscgroup 里面,又针对三种 pod QoS 分别创建一个 sub-cgroup:
  3. Pod 级别:每个 pod 创建一个 cgroup,用来限制这个 pod 使用的总资源量;
  4. Container 级别:在 pod cgroup 内部,限制单个 container 的资源使用量。

Kubelet 对 Pod 的服务质量管理kubelet 为不同类型的 pod 创建了不同的 cgroups,从而保证不同类型的 pod 获得的资源不同,尽量保证高优先级的服务质量,提升系统稳定性。

Kubernetes Resources Management – QoS, Quota, and LimitRangeA node can be overcommitted when it has pod scheduled that make no request, or when the sum of limits across all pods on that node exceeds the available machine capacity. In an overcommitted environment, the pods on the node may attempt to use more compute resources than the ones available at any given point in time. When this occurs, the node must give priority to one container over another. Containers that have the lowest priority are terminated/throttle first. The entity used to make this decision is referred as the Quality of Service (QoS) Class.

request 和 limit

  1. if you set a limit but don’t set a request kubernetes will default the request to the limit(Kubernetes 会将 CPU 的 requests 设置为 与 limits 的值一样). This can be fine if you have very good knowledge of how much cpu time your workload requires.
  2. How about setting a request with no limit? In this case kubernetes is able to accurately schedule your pod, and the kernel will make sure it gets at least the number of shares asked for, but your process will not be prevented from using more than the amount of cpu requested, which will be stolen from other process’s cpu shares when available.
  3. Setting neither a request nor a limit is the worst case scenario: the scheduler has no idea what the container needs, and the process’s use of cpu shares is unbounded, which may affect the node adversely.

kubelet 为每个 Pod 设置 Cgroup 的目录结构:首先有一个一级目录叫 kubepod,所有 Pod 的 Cgroup 都会被挂到它下面, Burstable,BestEffort 这两种 Pod 没有直接挂在 kubepod 目录下,而是自己有一个原本是空白的没有值的二级目录。

cgroup
  /kubepod
    /pod1   // Guaranted pod
    /pod2   // Guaranted pod
    /Burstable
      /pod3
      /pod4   
    /BestEffort
      /pod5
      /pod6  

资源使用量超出 limits 的后果

  1. CPU:
  2. Container CPU 使用量可能允许超过 limit,也可能不允许;
  3. ContainerCPU 使用量超过 limit 之后,并不会被干掉。
  4. Memory:
  5. 如果 container 的内存使用量超过 request,那这个 node 内存不足时, 这个Pod 可能会被驱逐;
  6. Container 的内存使用量超过 limit时,可能会被干掉(OOMKilled)。如果可重启,kubelet 会重启它。

Kubelet 寻求最大资源效率,因此默认没有设置资源限制, Burstable and BestEffort pods 可以使用足够的的空闲资源。但只要 Guaranteed pods 需要资源,这些低优先级的 pods 就必须及时释放资源。如何释放呢?

  1. 对于 CPU 等 compressible resources,可以通过 CPU CFS shares,针对每个 QoS 分配一定比例的资源,确保在 CPU 资源受限时,每个 pod 能获得它所申请的 CPU 资源。
  2. 这几个 cgroup初始化之后,kubelet 会调用UpdateCgroups(),方法来定期更新这三个 cgroup 的 resource limit。

降低高优任务的调度延迟

阿里巴巴云原生混部系统 Koordinator 正式开源 代码已开源

在线资源通常要给一个预留,预留的部分就是浪费的部分,所以要挖掘在线业务占用的资源给离线业务用,但是要注意:资源隔离,在线随时可以抢占离线。

应用:CFS的抢占,其实是不那么暴力的抢占。目前互联网企业都拥有海量的服务器,其中大部分只运行交互类延时敏感的在线业务,使CPU利用率非常低,造成资源的浪费(据统计全球服务器CPU利用率不足20%)。为提高服务器CPU的利用率,需要在运行在线业务的服务器上,混合部署一些高CPU消耗且延时不敏感的离线业务。为了使得在离线互相不影响,需要在在线业务CPU使用率低的时候,可以运行一些离线业务,而当在线业务CPU利用率高的时候,可以对离线业务快速抢占。如果在离线业务都使用不暴力的CFS调度器,现有的混部方案没办法做到及时抢占的。在同调度类优先级的进程,互相抢占的时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 第一个是抢占进程的虚拟时间要小于被抢占进程,
  2. 第二是被抢占进程已经运行的实际要大于最小运行时间。

如果两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就会导致无法抢占。基于这种考虑,开发了针对离线业务的新调度算法bt,该算法可以保证在线业务优先运行。

资源隔离技术之CPU隔离 建议先复习下linux 的抢占调度机制:每个CPU都有一个运行队列rq,每个rq会有一个cfs_rq运行队列,该结构包含一棵红黑树rb_tree,用来链接调度实体se,每次只能调度一个se到cpu上去运行。如果想要在任意时刻cfs_rq上的se运行时间都尽可能的接近,那么就需要不停地切换se上cpu运行,但是频繁的切换会有开销,想要减小这种开销,就需要减少切换的次数。为了可以减小开销还能保证时间上的统一,内核便给cfs_rq的se进行排序,让他们按照时间顺序挂在rb_tree上,这样每次取红黑树最左边的se,就可以得到运行时间的最小的那个。但实际上,se又会有优先级的概念,不同优先级的se所分配到的cpu时间片是不一样的。内核便经过一系列公式的转换,可以得到一样的值,这个转换后的值称作虚拟运行时间vruntime,CFS实际上只需要保证每个任务运行的虚拟时间是相等的即可。每次挑选se上cpu运行,当分配的时间片用完,就会将它再放回到cfs_rq中,挂在红黑树的适当位置。

  1. 内核CFS设置有两种最小时间粒度保护:sched_min_granularity_ns 和 sched_wakeup_granularity_ns,实际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在离线业务的混跑,当在线和离线任务分别调度到一个核上,相互抢执行时间,意味着离线一旦抢占,便可以持续运行一个最小粒度的时间sched_min_granularity_ns,在线任务的唤醒延迟可能达sched_wakeup_granularity_ns,即在线业务的调度延迟可能会很大,导致在线业务的性能下降。另外,如果在离线业务跑到相互对应的一对HT上,还将面临超线程干扰的问题,虽然有core scheduling技术,但是其设计初衷并非为了混部,设计和实现开销较大,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在线业务的性能。
  2. 当然也有可能会碰到运行过程中,时间片还未用完,但主动放弃运行的情况,如睡眠(TASK_INTERRUPTIBLE)或等待某种资源(TASK_UNINTERRUPTIBLE),这时就需要出列等待,进到“小黑屋”,直至相应事件发生才会再次放到红黑树中等待调度。等待后重新放入红黑树的se,如果休眠时间比较长,vruntime可能会非常小,便会迅速得到运行。为了避免其疯狂地执行,cfs_rq上会维护min_vruntime,如果新唤醒的vruntime(se) < vruntime (cfs_rq→min_vruntime),会将se的vruntime修正至接近min_vruntime,这样就可以保证此类se优先执行,但是又不会疯狂执行。
  3. 调度器每次唤醒的是 vruntime 最小的task,task 一定获取cpu 除非主动放弃, 调度器会保证其至少可以执行sched_min_granularity_ns。这些都可能导致 高优任务 ready时因为cpu在执行低优任务而无法被立即执行。
  4. group identity特性相对于upstream kernel的CFS设计,新增一棵低优先级红黑树,用于存放低优先级任务。能做到 当高优任务ready时,立即抢占低优任务,哪怕此时低优任务 尚未执行够 sched_min_granularity_ns。

K8s CPU Throttle 优化方案受内核调度控制周期(cfs_period)影响,容器的 CPU 利用率往往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比如在 1s 级别的粒度下容器的 CPU 用量较为稳定,平均在 2.5 核左右。根据经验,管理员会将 CPU Limit设置为 4 核。本以为这已经保留了充足的弹性空间,然而若我们将观察粒度放大到 100ms 级别容器的 CPU 用量呈现出了严重的毛刺现象,峰值达到 4 核以上。毛刺产生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应用突发性的 CPU 资源需求(如代码逻辑热点、流量突增等),假设每个请求的处理时间均为 60 ms,可以看到,即使容器在最近整体的 CPU 利用率较低,由于在 100 ms~200 ms 区间内连续处理了4 个请求,将该内核调度周期内的时间片预算(Limit=2对应200ms)全部消耗,需要等待下一个周期才能继续将 req 处理完成,该请求的响应时延(RT)就会变长。这种情况在应用负载上升时将更容易发生,导致其 RT 的长尾情况将会变得更为严重。为了避免 CPU Throttle 的问题,我们只能将容器的 CPU Limit 值调大。然而,若想彻底解决 CPU Throttle,通常需要将 CPU Limit 调大两三倍,有时甚至五到十倍,问题才会得到明显缓解。而为了降低 CPU Limit 超卖过多的风险,还需降低容器的部署密度,进而导致整体资源成本上升。

什么是 CPU Burst:CPU Burst(CPU 突发)是指在计算机处理器空闲时,允许进程或线程在一段短时间内使用超过其平均 CPU 使用量的额外 CPU 时间。在 CPU 突发期间,进程可以使用比其在限定时间段内被允许的平均 CPU 使用量更多的 CPU 资源,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和性能。

k8s CPU Qos 问题与解决

Kubernetes 中 CPU 调度管理的现状与限制 提了不少有意思的提案。

百度混部实践:如何提高 Kubernetes 集群资源利用率? 是一篇很好的讲混部的文章 为什么原生 Kubernetes 没办法直接解决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1. 资源使用是动态的,而配额是静态限制。在线业务会根据其使用的峰值去预估 Quota(Request 和 Limit),配额申请之后就不能再修改,但资源用量却是动态的,白天和晚上的用量可能都不一样。
  2. 原生调度器并不感知真实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 Burstable 这种想要超发的业务来说,无法做到合理的配置。

Kubernetes 原本的资源模型存在局限性(引入动态资源视图)。 我们可以基于原生的 QOS 体系做一些不修改原本语义的扩展行为,并且基于质量建立相应的定价体系,通过给出不同质量的资源供给 SLA,来对资源进行差异化定价,从而引导用户更加合理地使用资源。

每个节点运行一个agent(单机引擎),agent根据 Guaranteed-Pod 的真实用量去给 Burstable/BestEffort 目录整体设置了一个值,这个值通过动态计算而来Burstable 资源使用 = 单机最大 CPU 用量 - Guaranteed容器用量 - Safety-MarginBestEffort = 单机最大 CPU 用量 - Guaranteed容器用量 - Burstable容器用量 - Safety-Margin,比如一个pod request=limit=5,日常使用1,当pod 忙起来了,即申请的 Pod 现在要把自己借出去的这部分资源拿回来了,如何处理?此时会通过动态计算缩小 Burstable 和 BestEffort 的这两个框的值,达到一个压制的效果。当资源用量持续上涨时,如果 BestEffort 框整体 CPU 用量小于 1c ,单机引擎会把 BestEffort Pod 全部驱逐掉。当 Guaranteed-Pod 的用量还在持续上涨的时候,就会持续的压低 Burstable 整框 CPU 的 Quota,如果Burstable 框下只有一个 Pod,Request 是 1c,Limit 是 10c,那么单机引擎最低会将 Burstable 整框压制到 1c。换言之,对于 Request,就是说那些用户真实申请了 Quota 的资源,一定会得到得到供给;对于 Limit - Request 这部分资源,单机引擎和调度器会让它尽量能够得到供给;对于 BestEffort,也就是 No Limit 这部分资源,只要单机的波动存在,就存在被优先驱逐的风险. PS:pod的request /limit 是用户填的,不去调整,但是pod 的cgroup 都从属于k8s的某个qos cgroup,可以调整k8s 某个qos cgroup的限额。

腾讯TencentOS 十年云原生的迭代演进之路通过将 Kubernetes Service QoS Class 与 TencentOS Priority 一一对应,在内核层原生感知优先级(Tencent Could Native Scheduler),在底层提供强隔离机制(Cgroup Priority/CPU QoS/Memory QoS/IO QoS/Net QoS),最大程度保证混部后业务的服务质量。而且这种优先级机制是贯穿在整个 cgroups 子系统中。

谷歌每年节省上亿美金,资源利用率高达60%,用的技术有多厉害!

某些时候要对pod做绑核处理,或者是保护这个业务进程,或者是避免这个业务频繁切换干扰其它业务进程。尽量将同一个物理核上的逻辑核同时绑定给一个业务使用。否则,如果在线任务和混部任务分别跑在一个物理核的两个逻辑核上,在线任务还是有可能受到“noisy neighbor”干扰。

Linux Core Scheduling支持在用户态定义可以共享物理核的任务分组。属于同一分组的任务将赋予相同的 cookie 作为标识,同一物理核(SMT 维度)在同一时刻只会运行一种 cookie 的任务。通过将这种机制应用到安全方面或性能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事情:

  1. 对不同租户的任务进行物理核维度的隔离。对 Pods 进行分组,不同分组的 Pods 不能同时共享物理核,保障多租户隔离。
  2. 避免离线任务争抢在线服务的物理资源。

下一代 CPU QoS 策略,Koordinator 基于 Anolis OS 内核提供的 Core Scheduling 和 CGroup Idle 机制,构建了新的 CPU QoS 策略。

  1. BE 容器启用 CGroup Idle 特性,最小化调度权重和优先级。
  2. LSR/LS 容器启用 Core Scheduling 特性,支持驱逐物理核上同分组的 BE 任务。

K8s 1.31 版本上新超酷新功能: 跨核分发CPU PS:两个配图的意思是,先把pod尽量调度到不同的socket上,同一个socket内 尽量调度到不同的core上?

其它

如何正确获取容器的CPU利用率?

  1. 如何正确地获取容器中的 cpu 利用率?
  2. 使用 lxcfs,将容器中的 /proc/stat 替换掉。这样 top 等命令就不再显示的是宿主机的 cpu 利用率了,而是容器的。
  3. 直接使用 cgroup 提供的伪文件来进行统计(libcontain),这些伪文件一般位于 /sys/fs/cgroup/... 路径。kubelet 中集成的 cadvisor 就是采用上述方案来上报容器 cpu 利用率的打点信息的。cadvisor 具体访问 cgroup 目录是通过调用 libcontainer 获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