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

Python ioc 从0到1构建一个db 上下文记忆 agentic chat 图数据库的一些考量 LLM一些探索 Agent实践 LLM预训练 向量数据库的一些考量 fastapi+sqlalchemy进行项目开发 LLM微调实践 Python协程实现 Agent Functon Calling LLamaIndex入门 Multi-Agent探索 Python虚拟机 LLM工作流编排 Python实践 下一个平台Agent 激发LLM涌现——提示工程 LLM微调理论 大佬沉思 LLM外挂知识库 LLMOps 多模态LLM Python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库 Transformers源码学习 LangChain源码学习 通用分布式计算引擎Ray Python并发 go依赖注入 go collection gc的基本原理 golang性能分析及优化 数据湖 高性能计算与存储 Linux2.1.13网络源代码学习 《大数据经典论文解读》 三驾马车学习 Spark 内存管理及调优 Yarn学习 从Spark部署模式开始讲源码分析 容器狂占内存资源怎么办? 多角度理解一致性 golang io使用及优化模式 Flink学习 c++学习 学习ebpf go设计哲学 ceph学习 学习mesh kvm虚拟化 学习MQ go编译器以及defer实现 学习go 为什么要有堆栈 汇编语言 计算机组成原理 运行时和库 Prometheus client mysql 事务 mysql 事务的隔离级别 mysql 索引 坏味道 学习分布式 学习网络 学习Linux go堆内存分配 golang 系统调用与阻塞处理 Goroutine 调度过程 重新认识cpu mosn有的没的 负载均衡泛谈 单元测试的新解读 《Redis核心技术与实现》笔记 《Prometheus监控实战》笔记 Prometheus 告警学习 calico源码分析 对容器云平台的理解 Prometheus 源码分析 并发的成本 基础设施优化 hashicorp raft源码学习 docker 架构 mosn细节 与微服务框架整合 Java动态代理 编程范式 并发通信模型 《网络是怎样连接的》笔记 go channel codereview gc分析 jvm 线程实现 go打包机制 go interface及反射 如何学习Kubernetes 《编译原理之美》笔记——后端部分 《编译原理之美》笔记——前端部分 Pilot MCP协议分析 go gc 内存管理玩法汇总 软件机制 istio流量管理 Pilot源码分析 golang io 学习Spring mosn源码浅析 MOSN简介 《datacenter as a computer》笔记 学习JVM Tomcat源码分析 Linux可观测性 学习存储 学计算 Gotty源码分析 kubernetes operator kaggle泰坦尼克问题实践 kubernetes扩缩容 神经网络模型优化 直觉上理解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机器学习 TIDB源码分析 什么是云原生 Alibaba Java诊断工具Arthas TIDB存储——TIKV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简介 netty中的线程池 guava cache 源码分析 Springboot 启动过程分析 Spring 创建Bean的年代变迁 Linux内存管理 自定义CNI IPAM 共识算法 spring redis 源码分析 kafka实践 spring kafka 源码分析 Linux进程调度 让kafka支持优先级队列 Codis源码分析 Redis源码分析 C语言学习 《趣谈Linux操作系统》笔记 docker和k8s安全访问机制 jvm crash分析 Prometheus 学习 Kubernetes监控 Kubernetes 控制器模型 容器日志采集 容器狂占资源怎么办? Kubernetes资源调度——scheduler 时序性数据库介绍及对比 influxdb入门 maven的基本概念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server Kubernetes类型系统 源码分析体会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算法新解 Kubernetes源码分析——controller manang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apiserv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kubelet Kubernetes介绍 ansible学习 Kubernetes源码分析——从kubectl开始 jib源码分析之Step实现 线程排队 jib源码分析之细节 跨主机容器通信 jib源码分析及应用 为容器选择一个合适的entrypoint kubernetes yaml配置 《持续交付36讲》笔记 mybatis学习 程序猿应该知道的 无锁数据结构和算法 CNI——容器网络是如何打通的 为什么很多业务程序猿觉得数据结构和算法没用? 串一串一致性协议 当我在说PaaS时,我在说什么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数据结构笔记 PouchContainer技术分享体会 harbor学习 用groovy 来动态化你的代码 精简代码的利器——lombok 学习 《深入剖析kubernetes》笔记 编程语言那些事儿 rxjava3——背压 rxjava2——线程切换 spring cloud 初识 《深入拆解java 虚拟机》笔记 《how tomcat works》笔记 hystrix 学习 rxjava1——概念 Redis 学习 TIDB 学习 如何分发计算 Storm 学习 AQS1——论文学习 Unsafe Spark Stream 学习 linux vfs轮廓 《自己动手写docker》笔记 java8 实践 中本聪比特币白皮书 细读 区块链泛谈 比特币 大杂烩 总纲——如何学习分布式系统 hbase 泛谈 forkjoin 泛谈 看不见摸不着的cdn是啥 《jdk8 in action》笔记 程序猿视角看网络 bgp初识 calico学习 AQS——粗略的代码分析 我们能用反射做什么 web 跨域问题 《clean code》笔记 《Elasticsearch权威指南》笔记 mockito简介及源码分析 2017软件开发小结—— 从做功能到做系统 《Apache Kafka源码分析》——clients dns隐藏的一个坑 《mysql技术内幕》笔记 log4j学习 为什么netty比较难懂? 递归、回溯、动态规划 apollo client源码分析及看待面向对象设计 学习并发 docker运行java项目的常见问题 OpenTSDB 入门 spring事务小结 分布式事务 javascript应用在哪里 《netty in action》读书笔记 netty对http2协议的解析 ssl证书是什么东西 http那些事 苹果APNs推送框架pushy apple 推送那些事儿 编写java框架的几大利器 java内存模型和jvm内存布局 java exception Linux IO学习 netty内存管理 测试环境docker化实践 netty在框架中的使用套路 Nginx简单使用 《Linux内核设计的艺术》小结 Go并发机制及语言层工具 Linux网络源代码学习——数据包的发送与接收 《docker源码分析》小结 docker namespace和cgroup zookeeper三重奏 数据库的一些知识 Spark 泛谈 链式处理的那些套路 netty回顾 Thrift基本原理与实践(二) Thrift基本原理与实践(一) 回调 异步执行抽象——Executor与Future Docker0.1.0源码分析 java gc Jedis源码分析 深度学习泛谈 Linux网络命令操作 JTA与TCC 换个角度看待设计模式 Scala初识 向Hadoop学习NIO的使用 以新的角度看数据结构 并发控制相关的硬件与内核支持 systemd 简介 quartz 源码分析 基于docker搭建测试环境(二) spring aop 实现原理简述 自己动手写spring(八) 支持AOP 自己动手写spring(七) 类结构设计调整 分析log日志 自己动手写spring(六) 支持FactoryBean 自己动手写spring(九) 总结 自己动手写spring(五) bean的生命周期管理 自己动手写spring(四) 整合xml与注解方式 自己动手写spring(三) 支持注解方式 自己动手写spring(二) 创建一个bean工厂 自己动手写spring(一) 使用digester varnish 简单使用 关于docker image的那点事儿 基于docker搭建测试环境 分布式配置系统 JVM执行 git maven/ant/gradle/make使用 再看tcp kv系统 java nio的多线程扩展 《Concurrency Models》笔记 回头看Spring IOC IntelliJ IDEA使用 Java泛型 vagrant 使用 Go常用的一些库 Python初学 Goroutine 调度模型 虚拟网络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小结 Kubernetes存储 访问Kubernetes上的Service Kubernetes副本管理 Kubernetes pod 组件 Go基础 JVM类加载 硬币和扑克牌问题 LRU实现 virtualbox 使用 ThreadLocal小结 docker快速入门

架构

bert rerank微调 大模型推理tips RAG向量检索与微调 dddfirework源码分析 RAG与知识图谱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vLLM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 模型服务化(未完成) 大模型Post-Training 大模型训练 大模型推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 k8s设备管理 ddd从理念到代码 如何应用LLM 小鼠如何驾驭大象(LLM)? 多类型负载协调员Koordinator controller-runtime细节分析 finops学习 kubevela多集群 kubevela中cue的应用 基于k8s的工作流 kubevela源码分析 容器和CPU那些事儿 数据集管理fluid 应用管理平台kubevela karmada支持crd 多集群管理 AutoML和AutoDL 特征平台 实时训练 分布式链路追踪 K8S YAML 资源清单管理方案 tensorflow原理——python层分析 如何学习tensorflow 数据并行——allreduce 数据并行——ps 推荐系统embedding原理及实践 机器学习中的python调用c 机器学习训练框架概述 tensornet源码分析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X的生成——特征工程 tvm tensorflow原理——core层分析 模型演变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实战》笔记 keras 和 Estimator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 分布式训练的一些问题 基于Volcano的弹性训练 图神经网络 pytorch弹性分布式训练 从混部到统一调度 从RNN到Attention pytorch分布式训练 CNN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 pytorch与线性回归 多活 volcano特性源码分析 推理服务 kubebuilder 学习 mpi 学习pytorch client-go学习 提高gpu 利用率 GPU与容器的结合 GPU入门 AI云平台梳理 tensorflow学习 tf-operator源码分析 k8s批处理调度/Job调度 喜马拉雅容器化实践 Kubernetes 实践 学习rpc BFF openkruise学习 可观察性和监控系统 基于Kubernetes选主及应用 《许式伟的架构课》笔记 Admission Controller 与 Admission Webhook 发布平台系统设计 k8s水平扩缩容 Scheduler如何给Node打分 Scheduler扩展 深入controller openkruise cloneset学习 controller-runtime源码分析 pv与pvc实现 csi学习 client-go informer源码分析 kubelet 组件分析 调度实践 Pod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 《软件设计之美》笔记 mecha 架构学习 Kubernetes events学习及应用 CRI——kubelet与容器引擎之间的接口 资源调度泛谈 业务系统设计原则 grpc学习 元编程 以应用为中心 istio学习 下一代微服务Service Mesh 《实现领域驱动设计》笔记 概率论 serverless 泛谈 《架构整洁之道》笔记 处理复杂性 那些年追过的并发 服务器端编程 网络通信协议 架构大杂烩 如何学习架构 《反应式设计模式》笔记 项目的演化特点 反应式架构摸索 函数式编程的设计模式 服务化 ddd反模式——CRUD的败笔 研发效能平台 重新看面向对象设计 业务系统设计的一些体会 函数式编程 《左耳听风》笔记 业务程序猿眼中的微服务管理 DDD实践——CQRS 项目隔离——案例研究 《编程的本质》笔记 系统故障排查汇总及教训 平台支持类系统的几个点 代码腾挪的艺术 abtest 系统设计汇总 《从0开始学架构》笔记 初级权限系统设计 领域驱动理念 现有上传协议分析 移动网络下的文件上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推送系统的几个基本问题 做配置中心要想好的几个基本问题 不同层面的异步 分层那些事儿 性能问题分析 用户认证问题 资源的分配与回收——池 消息/任务队列

标签

k8s设备管理 多类型负载协调员Koordinator controller-runtime细节分析 finops学习 kubevela多集群 kubevela中cue的应用 基于k8s的工作流 kubevela源码分析 容器和CPU那些事儿 数据集管理fluid 应用管理平台kubevela karmada支持crd 多集群管理 K8S YAML 资源清单管理方案 从混部到统一调度 volcano特性源码分析 kubebuilder 学习 client-go学习 tf-operator源码分析 k8s批处理调度/Job调度 喜马拉雅容器化实践 Kubernetes 实践 openkruise学习 基于Kubernetes选主及应用 Admission Controller 与 Admission Webhook k8s水平扩缩容 Scheduler如何给Node打分 Scheduler扩展 深入controller openkruise cloneset学习 controller-runtime源码分析 pv与pvc实现 csi学习 client-go informer源码分析 kubelet 组件分析 调度实践 Pod是如何被创建出来的? Kubernetes events学习及应用 CRI——kubelet与容器引擎之间的接口 资源调度泛谈 如何学习Kubernetes 以应用为中心 kubernetes operator kubernetes扩缩容 serverless 泛谈 什么是云原生 自定义CNI IPAM docker和k8s安全访问机制 Kubernetes监控 Kubernetes 控制器模型 Kubernetes资源调度——scheduler Kubernetes类型系统 Kubernetes源码分析——controller manang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apiserver Kubernetes源码分析——kubelet Kubernetes介绍 Kubernetes源码分析——从kubectl开始 kubernetes yaml配置 CNI——容器网络是如何打通的 当我在说PaaS时,我在说什么 《深入剖析kubernetes》笔记 Kubernetes存储 访问Kubernetes上的Service Kubernetes副本管理 Kubernetes pod 组件
上下文记忆 agentic chat bert rerank微调 大模型推理tips LLM一些探索 Agent实践 LLM预训练 RAG向量检索与微调 LLM微调实践 RAG与知识图谱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vLLM Agent Functon Calling LLamaIndex入门 Multi-Agent探索 LLM工作流编排 大模型推理服务框架 模型服务化(未完成) 大模型Post-Training 大模型训练 大模型推理 从Attention到Transformer 下一个平台Agent 激发LLM涌现——提示工程 LLM微调理论 大佬沉思 LLM外挂知识库 LLMOps 多模态LLM Transformers源码学习 LangChain源码学习 如何应用LLM 小鼠如何驾驭大象(LLM)? AutoML和AutoDL 特征平台 实时训练 tensorflow原理——python层分析 如何学习tensorflow 数据并行——allreduce 数据并行——ps 推荐系统embedding原理及实践 机器学习中的python调用c 机器学习训练框架概述 tensornet源码分析 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X的生成——特征工程 tvm tensorflow原理——core层分析 模型演变 《深度学习推荐系统实战》笔记 keras 和 Estimator tensorflow分布式训练 分布式训练的一些问题 基于Volcano的弹性训练 图神经网络 pytorch弹性分布式训练 从RNN到Attention pytorch分布式训练 CNN 《动手学深度学习》笔记 pytorch与线性回归 推理服务 mpi 学习pytorch 提高gpu 利用率 GPU与容器的结合 GPU入门 AI云平台梳理 tensorflow学习 kaggle泰坦尼克问题实践 神经网络模型优化 概率论 直觉上理解深度学习 如何学习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泛谈

CNI——容器网络是如何打通的

2018年10月11日

简介

CNI,即Kubernetes 的网络插件的接口规范的定义,主要能力是对接 Kubelet 完成容器网卡的创建,申请和设置 ip 地址,路由设置,网关设置。核心接口就是 cmdAdd/cmdDel ,调用接口期间,会传递 Pod 相关的信息,特别是容器网卡的 name,以及 Pod 的 network namespace 等信息。

CNI 网络方案优缺点及最终选择

整体架构

先说网络再说Pod

很多文章都是从跨主机容器如何通信 的来阐述网络方案,这或许是一个很不好的理解曲线,从实际来说,一定是先有网络,再为Pod “连上网”。分阶段理解容器网络,即先有网络通信能力,再有Pod接入网络

  1. 集群阶段, 确定的集群的CIDR,为每个节点分配 podCIDR/网段。 Kubernetes Pod 如何获取 IP 地址集群 CIDR 和 节点podCIDR: 如果要求所有 Pod 具有 IP 地址,那么就要确保整个集群中的所有 Pod 的 IP 地址是唯一的。这可以通过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唯一的子网(podCIDR)来实现,即从子网中为 Pod 分配节点 IP 地址。Kube-controller-manager(配置了集群的CIDR) 为每个节点分配一个 podCIDR。从 podCIDR 中的子网值为节点上的 Pod 分配了 IP 地址。由于所有节点上的 podCIDR 是不相交的子网,因此它允许为每个 pod 分配唯一的IP地址。
  2. 节点阶段
    1. 集群范围内,为每个节点增加路由表项
    2. 节点内,运行一些守护进程(以同步数据、接受指令),创建虚拟网桥cni0,以及与 cni0 相关的路 由。 这些配置的作用是,从节点外部进来的网络包,如果目的 IP 是 podCIDR,则会 被节点转发到 cni0 虚拟局域网里。 前两个阶段,集群实际上已经为 Pod 之间搭建了网络通信的干道
  3. pod 阶段。kubelet 会通过 cni 为这个 Pod 本身创建网络命名空间和 veth 设备,然后,把其中一个 veth 设备加入到 cni0 虚拟 网桥里,并为 Pod 内的 veth 设备配置 ip 地址。这样 Pod 就和网络通信的干道连接 在了一起。

先说Pod再说网络

理解 CNI 和 CNI 插件CNI 插件的实现通常包含两个部分:

  1. 一个二进制的 CNI 插件去配置 Pod 网卡和 IP 地址。这一步配置完成之后相当于给 Pod 上插上了一条网线,就是说它已经有自己的 IP、有自己的网卡了;

    通常我们会用一个 “veth” 这种虚拟网卡,一端放到 Pod 的网络空间,一端放到主机的网络空间,这样就实现了 Pod 与主机这两个命名空间的打通

  2. 一个 Daemon 进程去管理 Pod 之间的网络打通。这一步相当于说将 Pod 真正连上网络,让 Pod 之间能够互相通信。

    1. 首先 CNI 在每个节点上运行的 Daemon 进程会学习到集群所有 Pod 的 IP 地址及其所在节点信息;学习的方式通常是通过监听 K8s APIServer,拿到现有 Pod 的 IP 地址以及节点,并且新的节点和新的 Pod 的创建的时候也能通知到每个 Daemon。
    2. 拿到 Pod 以及 Node 的相关信息之后,再去配置网络进行打通。首先 Daemon 会创建到整个集群所有节点的通道。这里的通道是个抽象概念,具体实现一般是通过 Overlay 隧道、阿里云上的 VPC 路由表、或者是自己机房里的 BGP 路由完成的。第二步是将所有 Pod 的 IP 地址跟上一步创建的通道关联起来。关联也是个抽象概念,具体的实现通常是通过 Linux 路由、fdb 转发表或者OVS 流表等完成的。
      1. Linux 路由可以设定某一个 IP 地址路由到哪个节点上去
      2. fdb 转发表是 forwarding database 的缩写,就是把某个 Pod 的 IP 转发到某一个节点的隧道端点上去(Overlay 网络)。
      3. OVS 流表是由 Open vSwitch 实现的,它可以把 Pod 的 IP 转发到对应的节点上。

深入了解一个网络组件的切入点就是:网络组件的cni plugin 与 网络组件的node agent 的分工边界。

Kubernetes 对 Pod IP 的管理

源码分析 Kubernetes 对 Pod IP 的管理

  1. 在 kube-controller-manager 有众多控制器,与 Pod IP 相关的是 NodeIpamController。NodeIpamController 控制器主要是管理节点的 podcidr,当有新节点加入集群时,分配一个子网段给节点;当节点删除时,回收子网段。每个节点的子网段不会重叠,每个节点都能够独立地完成 Pod IP 的分配。在集群规划时需要根据集群规模调整 cluster-cidr、node-cidr-mask-size 参数
  2. Kubelet 创建 Pod 的过程
    1. Pod 调度到某个节点上
    2. kubelet 通过 cri 调用 container runtime 创建 sandbox
    3. container runtime 创建 sandbox
    4. container runtime 调用 cni 创建 Pod 网络
    5. IPAM 对 Pod IP 的管理

在工作中很多熟悉的路径,可能仅仅只是知道大概的流程,不知道具体的实现。通过源码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细节,也能学习到新的知识。比如,在源码中,我看到了 InPlacePodVerticalScaling 这个参数,发现是 Kubernetes 1.27 的一个 alpha 特性,可以在不重启 Pod 的情况下,调整 Pod 的资源配置。

CNI SPEC

一文彻悟容器网络通信

  1. 容器在运行中会需要容器间或者容器与集群外部之间的信息传输,这时候容器就要在网络层面拥有一个名字(即 IP 地址),由此容器网络就应运而生。由于主机与容器、容器与容器间的网络栈并不相通,也没有统一的控制面,导致容器间无法直接的感知。
  2. 容器和该容器所在的宿主机是分隔的两地,如果需要连通就得建立一座桥梁,但由于容器侧还没有名字,就无法建立桥梁,这时候就先需要给容器侧命名,这样才能成功建立起桥梁。网络插件就是起到给容器侧命名和建立桥梁的功能。即网络插件将网络接口插入容器网络命名空间(例如,veth 对的一端),并在主机上进行任何必要的改变(例如将 veth 的另一端连接到网桥)。然后通过调用适当的 IPAM 插件(IP 地址管理插件)分配给接口一个空闲的 IP 地址,并设置与此 IP 地址相对应的路由规则。

CNI (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that act as interface between Container runtime and networking model implementations。The cni specification is lightweight; it only deals with the network connectivity of containers,as well as the garbage collection of resources once containers are deleted.

规范细节

cni 接口规范,不是很长Container Network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原来技术的世界里很多规范用Specification 来描述)。对 CNI SPEC 的解读 Understanding CNI (Container Networking Interface)

k8s 自己没有实现太多跟网络相关的操作,而是制定了一个规范。一共就三点:

  1. “首先!有一个配置文件!配置文件里写上要使用的网络插件名儿,然后以及一些该插件需要的信息”。
  2. “其次!让 CRI 调用这个插件,并把容器的运行时信息,包括容器的命名空间,容器 ID 等信息传给插件”。
  3. “最后!你这插件自己爱干啥干啥去吧,都嚯嚯完了玩够了给我吐一个结果,结果里头能让我知道你给 pod 的 ip 是啥就行了”

CNI 规范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组成部分: • 网络配置的格式:定义了管理员如何定义网络配置。 • 请求协议:描述了容器运行时如何向网络插件发出网络配置或清理请求。 • 插件执行过程:详细阐述了插件如何根据提供的配置执行网络设置或清理。 • 插件委派:允许插件将特定功能委托给其他插件执行。 • 结果返回:定义了插件执行完成后如何向运行时返回结果的数据格式。

CNI 规范的一些要点 • CNI 是一个插件化的容器化网络解决方案 • CNI 插件为可执行文件 • 单个 CNI 插件的职责是单一的 • CNI 插件是呈链式调用的 • CNI 规范为一个容器定义一个 Linux 网络命名空间 • CNI 的网络定义存储为 JSON 格式 • 网络定义通过 STDIN 输入流传输到插件,这意味着宿主机上不会存储网络配置文件,其他的配置参数通过环境变量传递给插件

CNI 插件根据操作类型,接收相应的网络配置参数,执行网络配置或清理任务,并返回执行结果。

kubernetes 对CNI 的实现(SPEC复杂的描述体现在 code 上就是几个函数

## 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libcni/api.go
type CNI interface {
    AddNetworkList(net *NetworkConfigList, rt *RuntimeConf) (types.Result, error)
    DelNetworkList(net *NetworkConfigList, rt *RuntimeConf) error
    AddNetwork(net *NetworkConfig, rt *RuntimeConf) (types.Result, error)
    DelNetwork(net *NetworkConfig, rt *RuntimeConf) error
}

CNI 配置文件的位置是可配置的,默认值为 /etc/cni/net.d/<config-file>。集群管理员需要在每个节点上交付 CNI 插件。CNI 插件的位置也是可配置的,默认值为 /opt/cni/bin

CNI 实现思路

Kubernetes 网络流量流转路径节点上的每一个 Pod 都会有一个对应的 pause 容器。这个 pause 容器负责创建和维持网络命名空间,包含非常少的代码,并且在部署后立即进入睡眠状态(所以不太可能有任何错误)。底层容器运行时会完成网络命名空间的创建,通常是由 containerd 或 CRI-O 完成。在部署 Pod 和创建容器之前,由运行时创建网络命名空间(不需要手工执行 ip netns 创建命名空间)。

CNI :在 Pod 网络命名空间内,创建了一个接口,并分配了一个 IP 地址。为了让一个 Pod 与其他 Pod 通信,它必须先访问节点的根命名空间。通过虚拟以太网对来实现 Pod 和根命名空间的连接。网桥会汇聚位于根命名空间中的每一个虚拟接口。这个网桥允许虚拟 pair 之间的流量,也允许穿过公共根命名空间的流量。

  1. 同一节点上 Pod 到 Pod 的流量。假设同一个节点上有两个 Pod,Pod-A 向 Pod-B 发送消息。由于访问目标不在同一个命名空间,Pod-A 将数据包发送到其默认接口 eth0。这个接口与 veth 对的一端绑定,作为隧道。这样,数据包会被转发到节点上的根命名空间。 以太网网桥作为一个虚拟交换机,需要目标 Pod-B 的 MAC 地址才能工作。ARP 协议会解决这个问题。当帧到达网桥时,会向所有连接的设备发送 ARP 广播。网桥广播询问持有 Pod-B 的 IP 地址。此时会收到一个带有 Pod-B IP 的 MAC 地址应答,这条消息会被存储在桥接 ARP 缓存(查找表)中。 IP 地址和 MAC 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储之后,网桥就在表中查找,并将数据包转发到正确的端点。数据包到达根命名空间内 Pod-B 的 veth 之后,很快又到达 Pod-B 命名空间内的 eth0 接口。至此,Pod-A 和 Pod-B 之间的通信就成功了。
  2. 不同节点上的 Pod 到 Pod 通信。前几个步骤保持不变,当目的 IP 不在本地网络中时(此时 不会发生 ARP 解析,因为源 IP 和目标 IP 不在同一个网段中),报文被转发到节点的默认网关。节点的出口网关或默认网关,通常位于节点与网络相连的物理接口 eth0 上。目标 IP 与数据包的源不在同一个网络上,数据包将通过默认网关转发。现在,数据包路由到另一个节点的默认接口,我们称为 Node-B。以相反的顺序。现在,数据包位于 Node-B 的根命名空间,并到达网桥,这里会进行 ARP 解析。路由系统将返回与 Pod-B 相连的接口的 MAC 地址。网桥通过 Pod-B 的 veth 设备转发帧,并到达 Pod-B 的命名空间。

如果没有 CNI,你需要人工完成如下操作:

  1. 创建接口。
  2. 创建 veth 对。
  3. 设置网络命名空间。
  4. 设置静态路由。
  5. 配置以太网桥。
  6. 分配 IP 地址。
  7. 创建 NAT 规则。
  8. 还有其他大量事情。 这还不包括,在删除或重启 Pod 时,需要进行类似的全部操作。

使用CNI binary

CNI插件是可执行文件,会被kubelet调用。启动kubelet --network-plugin=cni,--cni-conf-dir 指定networkconfig配置,默认路径是:/etc/cni/net.d,并且,--cni-bin-dir 指定plugin可执行文件路径,默认路径是:/opt/cni/bin

“裸机” 使用cni

Understanding CNI (Container Networking Interface)

mkdir cni
user@ubuntu-1:~$ cd cni
user@ubuntu-1:~/cni$ curl -O -L https://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releases/download/v0.4.0/cni-amd64-v0.4.0.tgz
user@ubuntu-1:~/cni$ tar -xzvf cni-amd64-v0.4.0.tgz
user@ubuntu-1:~/cni$ ls
bridge  cni-amd64-v0.4.0.tgz  cnitool  dhcp  flannel  host-local  ipvlan  loopback  macvlan  noop  ptp  tuning

创建一个命名空间sudo ip netns add 1234567890,调用cni plugin将 container(也就是network namespace) ADD 到 network 上

cat > mybridge.conf <<"EOF"
{
    "cniVersion": "0.2.0",
    "name": "mybridge",
    "type": "bridge",
    "bridge": "cni_bridge0",
    "isGateway": true,
    "ipMasq": true,
    "ipam": {
        "type": "host-local",
        "subnet": "10.15.20.0/24",
        "routes": [
            { "dst": "0.0.0.0/0" },
            { "dst": "1.1.1.1/32", "gw":"10.15.20.1"}
        ]
    }
}
EOF

sudo CNI_COMMAND=ADD CNI_CONTAINERID=1234567890 CNI_NETNS=/var/run/netns/1234567890 CNI_IFNAME=eth12 CNI_PATH=`pwd` ./bridge < mybridge.conf

mybridge.conf 描述了network 名为mybridge的配置,然后查看1234567890 network namespace 配置

sudo ip netns exec 1234567890 ifconfig
eth12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a:58:0a:0f:14:02
          inet addr:10.15.20.2  Bcast:0.0.0.0  Mask:255.255.255.0
          inet6 addr: fe80::d861:8ff:fe46:33ac/64 Scope:Link
          UP BROADCAST RUNNING MULTICAST  MTU:1500  Metric:1
          RX packets:16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frame:0
          TX packets:8 errors:0 dropped:0 overruns:0 carrier:0
          collisions:0 txqueuelen:0
          RX bytes:1296 (1.2 KB)  TX bytes:648 (648.0 B)
 
user@ubuntu-1:~/cni$ sudo ip netns exec 1234567890 ip route
default via 10.15.20.1 dev eth12
1.1.1.1 via 10.15.20.1 dev eth12
10.15.20.0/24 dev eth12  proto kernel  scope link  src 10.15.20.2

这个例子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但将“cni plugin操作 network namespace” 从cni繁杂的上下文中抽取出来,让我们看到它最本来的样子。从这也可以看到,前文画了图,整理了脑图,但资料看再多,都不如实操案例来的深刻。才能不仅让你“理性”懂了,也能让你“感性”懂了

Using CNI with container runtime

Using CNI with Docker net=none 创建的容器:sudo docker run --name cnitest --net=none -d jonlangemak/web_server_1,为其配置网络 与 上文的为 network namespace 配置网络是一样的。

I mentioned above that rkt implements CNI. In other words, rkt uses CNI to configure a containers network interface.

  1. network 要有一个json 文件描述,这个文件描述 放在rkt 可以识别的/etc/rkt/net.d/ 目录下
  2. ` sudo rkt run –interactive –net=customrktbridge quay.io/coreos/alpine-sh 便可以创建 使用customrktbridge network 的容器了。类似的,是不是可以推断docker network create` 便是 将 network json 文件写入到相应目录下
  3. 表面上的sudo rkt run --interactive --net=customrktbridge quay.io/coreos/alpine-sh 关于网络部分 实际上 是 sudo CNI_COMMAND=ADD CNI_CONTAINERID=1234567890 CNI_NETNS=/var/run/netns/1234567890 CNI_IFNAME=eth12 CNI_PATH=pwd ./bridge < mybridge.conf 执行,要完成这样的“映射”,需要规范定义 以及 规范相关方的协作,可以从这个角度再来审视前文对CNI SPEC 的一些梳理。

笔者以前一直有一个困惑,network、volume 可以作为一个“资源”随意配置,可以是一个json的存在,尤其是network,docker network create 完了之后 就可以在docker run -net=xx 的时候使用。kubernetes 中更是 yaml 中声明一下network即可使用,是如何的背景支撑这样做? 结合源码来看 加载 CNI plugin Kubelet 会根据 network.json cmd:=exec.Command(ctx,"bridge");cmd.Run()

{
    "cniVersion": "0.2.0",
    "name": "mybridge",
    "type": "bridge",
    "bridge": "cni_bridge0",
    "isGateway": true,
    "ipMasq": true,
    "ipam": {
        "type": "host-local",
        "subnet": "10.15.20.0/24",
        "routes": [
            { "dst": "0.0.0.0/0" },
            { "dst": "1.1.1.1/32", "gw":"10.15.20.1"}
        ]
    }
}

答案就在于:我们习惯了主体 ==> 客体,比如docker早期版本,直接docker ==> container/network namespace。 而cni体系中则是runtime ==> cni plugin ==> container/network namespace。container runtime看作是一个network.json文件的“执行器”,通过json 文件找到cni plugin binary 并驱动其执行。一个network 不是一个真实实体,netowrk.json描述的不是如何创建一个网络,而是描述了如何给一个container 配置网络。

Using CNI with CRI

深入解读 CNI:容器网络接口CNI 和 CRI(容器运行时接口)是 Kubernetes 中两个关键的接口,它们分别处理容器的网络配置和运行时管理。在 Kubernetes 集群中,CRI 调用 CNI 插件来配置或清理容器的网络(处理容器网络相关的逻辑并不会在kubelet 主干代码里执行),这确保了网络配置的过程与容器的创建和销毁过程紧密协调。对于 Docker 项目来说,它的 CRI 实现叫作 dockershim,相关代码在 pkg/kubelet/dockershim

CRI 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确保这个接口本身只关注容器, 不关注Pod。但CRI 里有一个PodSandbox,抽取了Pod里的一部分与容器运行时相关的字段,比如Hostname、DnsConfig等。作为具体的容器项目,自己决定如何使用这些字段来实现一个k8s期望的Pod模型。

kubelet中调用CRI shim提供的imageService,ContainerService接口,作为gRPC client,dockershim实现了CRI gRPC Server服务端的服务实现,但是dockershim仍然整合到了kubelet中,作为kubelet默认的CRI shim实现.

dockershim 封了一个pkg/kubelet/dockershim/libdocker 会使用docker提供的client来调用cli接口,没错!就是github.com/docker/docker/client

顺着上文思路,当 kubelet 组件需要创建 Pod 的时候,它第一个创建的一定是 Infra 容器,这体现在上图的 RunPodSandbox 中

RunPodSandbox creates and starts a pod-level sandbox. Runtimes should ensure the sandbox is in ready state.For docker, PodSandbox is implemented by a container holding the network namespace for the pod.Note: docker doesn’t use LogDirectory (yet).

func (ds *dockerService) RunPodSandbox(ctx context.Context, r *runtimeapi.RunPodSandboxRequest) (*runtimeapi.RunPodSandboxResponse, error) {
    config := r.GetConfig()
    // Step 1: Pull the image for the sandbox.
    err := ensureSandboxImageExists(ds.client, defaultSandboxImage);
    // Step 2: Create the sandbox container.
    createConfig, err := ds.makeSandboxDockerConfig(config, image)
    createResp, err := ds.client.CreateContainer(*createConfig)
    ds.setNetworkReady(createResp.ID, false)
    defer func(e *error) {
        // Set networking ready depending on the error return of the parent function
        if *e == nil {
            ds.setNetworkReady(createResp.ID, true)
        }
    }(&err)
    // Step 3: Create Sandbox Checkpoint.
    ds.checkpointManager.CreateCheckpoint(createResp.ID, constructPodSandboxCheckpoint(config)); 
    // Step 4: Start the sandbox container. Assume kubelet's garbage collector would remove the sandbox later, if startContainer failed.
    err = ds.client.StartContainer(createResp.ID)
    // Rewrite resolv.conf file generated by docker.
    containerInfo, err := ds.client.InspectContainer(createResp.ID)
    err := rewriteResolvFile(containerInfo.ResolvConfPath, dnsConfig.Servers, dnsConfig.Searches, dnsConfig.Options);
    // Do not invoke network plugins if in hostNetwork mode.
    if config.GetLinux().GetSecurityContext().GetNamespaceOptions().GetNetwork() == runtimeapi.NamespaceMode_NODE {
        return resp, nil
    }
    // Step 5: Setup networking for the sandbox.
    // All pod networking is setup by a CNI plugin discovered at startup time. This plugin assigns the pod ip, sets up routes inside the sandbox,
    // creates interfaces etc. In theory, its jurisdiction ends with pod sandbox networking, but it might insert iptables rules or open ports
    // on the host as well, to satisfy parts of the pod spec that aren't recognized by the CNI standard yet.
    err = ds.network.SetUpPod(config.GetMetadata().Namespace, config.GetMetadata().Name, cID, config.Annotations, networkOptions)
    return resp, nil
}

与 kubeGenericRuntimeManager 类似,dockerService 方法分散在各个文件中

go文件 包含方法
docker_service.go dockerService struct 定义 以及GetNetNS/Start/Status等
docker_sandbox.go RunPodSandbox等
docker_container.go CreateContainer/StartContainer等
docker_image.go PullImage等

从左到右可以看到用户请求 怎么跟cni plugin(binary file) 产生关联的

golang中一个接口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其他的接口,这相当于直接将这些内嵌接口的方法列举在外层接口中一样。

加载 CNI plugin

网络是容器创建成功后分配的

cniNetworkPlugin.Init 方法逻辑如下

func (plugin *cniNetworkPlugin) Init(host network.Host, hairpinMode kubeletconfig.HairpinMode, nonMasqueradeCIDR string, mtu int) error {
    err := plugin.platformInit()
    ...
    plugin.host = host
    plugin.syncNetworkConfig()
    return nil
}

func (plugin *cniNetworkPlugin) syncNetworkConfig() {
    network, err := getDefaultCNINetwork(plugin.confDir, plugin.binDirs)
    ...
    plugin.setDefaultNetwork(network)
}

从confDir 加载xx.conflist,结合binDirs 构造defaultNetwork

func getDefaultCNINetwork(confDir string, binDirs []string) (*cniNetwork, error) {
    files, err := libcni.ConfFiles(confDir, []string{".conf", ".conflist", ".json"})
    sort.Strings(files)
    for _, confFile := range files {
        var confList *libcni.NetworkConfigList
        if strings.HasSuffix(confFile, ".conflist") {
            confList, err = libcni.ConfListFromFile(confFile)
            ...
        } 
        network := &cniNetwork{
            name:          confList.Name,
            NetworkConfig: confList,
            CNIConfig:     &libcni.CNIConfig{Path: binDirs},
        }
        return network, nil
    }
    return nil, fmt.Errorf("No valid networks found in %s", confDir)
}

docker service 作为grpc server 实现,最终还是操作了 CNI,CNIConfig接收到指令后, 拼凑“shell指令及参数” 执行 cni binary文件。CNI 插件的初始化就是 根据binary path 初始化CNIConfig,进而初始化NetworkPlugin。至于cni binary 本身只需要执行时运行即可,就像go 运行一般的可执行文件一样

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pkg/invoke/raw_exec.go

func (e *RawExec) ExecPlugin(ctx context.Context, pluginPath string, stdinData []byte, environ []string) ([]byte, error) {
    stdout := &bytes.Buffer{}
    c := exec.CommandContext(ctx, pluginPath)
    c.Env = environ
    c.Stdin = bytes.NewBuffer(stdinData)
    c.Stdout = stdout
    c.Stderr = e.Stderr
    if err := c.Run(); err != nil {
        return nil, pluginErr(err, stdout.Bytes())
    }
    return stdout.Bytes(), nil
}

CNI 实现

github.com/containernetworking/cni/pkg/skel/skel.go 定义了 dispatcher 和 CmdArgs struct

// github.com/projectcalico/cni-plugin/cmd/calico/calico.go
func main() {
	plugin.Main(VERSION)
}
// github.com/projectcalico/cni-plugin/pkg/plugin/plugin.go
func Main(version string) {
    ...
	skel.PluginMain(cmdAdd, nil, cmdDel,
		cniSpecVersion.PluginSupports("0.1.0", "0.2.0", "0.3.0", "0.3.1"),
		"Calico CNI plugin "+version)
}
func cmdAdd(args *skel.CmdArgs) error {...}
func cmdDel(args *skel.CmdArgs) error {...}

cni plugin 是一个二进制文件,执行时 执行main 方法 ==> skel.PluginMain ==> dispatcher.pluginMain ,CmdArgs 约定了调用参数,任何插件都是这样一个套路,只需实现cmdAdd 和 cmdDel 即可,用于对应添加网卡和删除网卡两个操作。

// github.com/projectcalico/cni-plugin/pkg/plugin/plugin.go
func cmdAdd(args *skel.CmdArgs) error {
    ...
    // 获取Calico的配置,节点的名称,Calico客户端,是为了生成这个Pod唯一的WEP(Workload Endpoint)名称,也即网卡的名称。
    calicoClient, err := utils.CreateClient(conf)
    ...
    if wepIDs.Orchestrator == api.OrchestratorKubernetes {
		if result, err = k8s.CmdAddK8s(ctx, args, conf, *wepIDs, calicoClient, endpoint); err != nil {
			return err
		}
    }
    ...
}
// github.com/projectcalico/cni-plugin/pkg/k8s/k8s.go
func CmdAddK8s(ctx context.Context, args *skel.CmdArgs, conf types.NetConf, ...) (*current.Result, error) {
    ...
    client, err := newK8sClient(conf, logger)
    if conf.IPAM.Type == "host-local" {...}
    if conf.Policy.PolicyType == "k8s" {...}
    ipAddrsNoIpam := annot["cni.projectcalico.org/ipAddrsNoIpam"]
	ipAddrs := annot["cni.projectcalico.org/ipAddrs"]
    ... // 构造routes, endpoint, 从pod 中获取annotation 等数据, 可以通过设置 pod annotation 来控制pod的 网络配置,比如ip地址等
    switch {
        case ipAddrs == "" && ipAddrsNoIpam == "":
            ...
        case ipAddrs != "" && ipAddrsNoIpam != "":
            ...
        case ipAddrsNoIpam != "":
            ...
        case ipAddrs != "":
            ...
            result, err = ipAddrsResult(ipAddrs, conf, args, logger)// 调用IPAM插件,获得一个IP地址
            ...
    }
    d, err := dataplane.GetDataplane(conf, logger)
    hostVethName, contVethMac, err := d.DoNetworking(args, result, desiredVethName, routes, endpoint, annot)
}
// github.com/projectcalico/cni-plugin/pkg/dataplane/dataplane.go
func (d *linuxDataplane) DoNetworking(	
    args *skel.CmdArgs,
	result *current.Result,
	desiredVethName string,
	routes []*net.IPNet,
	endpoint *api.WorkloadEndpoint,
	annotations map[string]string)(...){
        // Clean up if hostVeth exists.
        ns.WithNetNSPath(args.Netns, func(hostNS ns.NetNS) error {
            // 先是建立veth pair,一边是contVethName,将来是容器内的,另一边是hostVethName,将来是容器外的。 主机端 cali 开头,后面 11 位是容器的 id 开头
            veth := &netlink.Veth{
                LinkAttrs: netlink.LinkAttrs{
                    Name:  contVethName,
                    Flags: net.FlagUp,
                    MTU:   d.mtu,
                },
                PeerName: hostVethName,
            }
            netlink.LinkAdd(veth)
            // host veth 给容器外的网卡设置MAC地址,状态设置为UP
            hostVeth, err := netlink.LinkByName(hostVethName)
            netlink.LinkSetHardwareAddr(hostVeth, "EE:EE:EE:EE:EE:EE")
            netlink.LinkSetUp(hostVeth)
            // container veth 给容器内的网卡设置MAC地址,IP地址,路由等
            contVeth, err := netlink.LinkByName(contVethName)   
            // Fetch the MAC from the container Veth. This is needed by Calico.
            contVethMAC = contVeth.Attrs().HardwareAddr.String()
            if hasIPv4 {
                // Add a connected route to a dummy next hop so that a default route can be set,  169.254.1.1在这里
                gw := net.IPv4(169, 254, 1, 1)
                gwNet := &net.IPNet{IP: gw, Mask: net.CIDRMask(32, 32)}
                err := netlink.RouteAdd(
                    &netlink.Route{
                        LinkIndex: contVeth.Attrs().Index,
                        Scope:     netlink.SCOPE_LINK,
                        Dst:       gwNet,
                    },
                )
                for _, r := range routes {
                     ip.AddRoute(r, gw, contVeth)
                }
            }
            if hasIPv6 {...}
        }
        // Now add the IPs to the container side of the veth.
		for _, addr := range result.IPs {
			netlink.AddrAdd(contVeth, &netlink.Addr{IPNet: &addr.Address})
        }
        // Now that the everything has been successfully set up in the container, move the "host" end of the
		// veth into the host namespace. 将host端的网卡从容器移出去,配置路由
        netlink.LinkSetNsFd(hostVeth, int(hostNS.Fd()))
    }
    // Moving a veth between namespaces always leaves it in the "DOWN" state. Set it back to "UP" now that we're
	// back in the host namespace.
    hostVeth, err := netlink.LinkByName(hostVethName)
    netlink.LinkSetUp(hostVeth)
    // Now that the host side of the veth is moved, state set to UP, and configured with sysctls, we can add the routes to it in the host namespace.
    SetupRoutes(hostVeth, result)   // 配置外界到容器的路由
    ...
}

github.com/vishvananda/netlink 提供 封装了系统调用,可以实现 ip link 命令的效果。

其它

Kubernetes 集群管理员可配置和安装 kubelet、container runtime、network provider,并在每个节点上分发 CNI 插件。Network provider agent(比如flanneld) 启动时,将生成 CNI 配置(flannel 以pod 运行时,会有一个init 容器在所在节点 创建 ` /etc/cni/net.d/10-flannel.conflist 文件,当 Flanneld 启动时,它将从 apiserver 中获取 podCIDR 和其他与网络相关的详细信息,并将它们存储在文件中/run/flannel/subnet.env`)。在节点上调度 Pod 后,kubelet 会调用 CRI 插件来创建 Pod。之后, CRI 插件调用 CNI 配置中指定的 CNI 插件来配置 Pod 网络。

wiki 在描述驱动系统时提到:A driver provides a software interface to hardware devices, enabling operating systems and other computer programs to access hardware functions without needing to know precise details about the hardware being used. CNI interface 将一个复杂的系统收敛到几个“入口”,运用之妙存乎一心。